第5部分(2 / 4)

440 萬軍隊,得到了美國16個億以上美元的援助,接受了百萬侵華日軍的裝備。收編了六七十萬偽軍,而且在政治上撈到了一筆政治資本。蔣自以為可以透過內戰,一舉蕩平中共和一切民主進步力量。抗戰勝利了,蔣介石不僅儲存了自己的反革命力量,而且意外地搶到了人民用血汗換來的、“大桃子”‘,加上美國和蘇聯的承諾,這就使之覺得共產黨無論如何無法同他比試,他可以在3 -6 個月內輕而易舉地解決共產黨問題。

但是,由於戰後世界和平民主潮流高漲,中國人民要求和平反對內戰的呼聲強烈,國民黨內部反蔣反內戰力量的存在和發展,國統區經濟上的嚴重困難,特別是人民革命力量的空前壯大和蔣介石的內戰兵力遠在大西南難於短時間部署到位等客觀事實,同其既定的“內戰”方針相對立,這又使得蔣介石顧慮重重。武力統一與和平統一的矛盾心理驅使蔣介石一試“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反革命策略。因此在重慶談判開始,他曾確定‘“政治上極度寬容,軍事上不稍遷就”的談判方針。

此次,蔣介石邀請毛澤東赴重慶參加和平談判,他的如意算盤是企圖利用和談來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有利於嫁禍內戰責任於中共。如果毛澤東不來重慶,就可以給共產黨安上個拒絕和談、蓄意內戰的罪名,將戰爭責任推到中共身上,使自己處於有利的政治地位(蔣介石自信毛澤東本人是不敢冒險赴渝的);如果毛澤東真的冒險來了,就讓給中共幾個內閣職位,迫使其交出解放區,交出軍隊,這樣他最後剿滅赤手空拳的共產黨就易如反掌。二是有利於贏得發動全面內戰的準備時間。如果中共赴渝和談,可以用談判來取得調兵遣將的必需時間,而這些時間對於軍力遠遠超出共產黨軍隊的國民黨軍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3.美國“一邊倒”的對華政策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美國對華究竟採取何種政策,具體地說是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採取何種政策,這對於戰後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將產生至關緊要的影響。

二次大戰的硝煙散盡,中國局勢卻一直劍拔誇張。

自1945年4 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因腦溢血逝世後,在最高法院院長主持下,副總統杜魯門宣誓就任總統。當時,全世界都在關注和擔心他能否繼承羅斯福的偉大事業。然而,他與前總統羅斯福相差太大了。他的經歷,甚至連相貌都使人感到失望。

杜魯門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講起話來既像密蘇里州的村野粗人,又像個炮兵隊裡的炮長。他看起來不像一個政治家,倒像個銀行職員或者服飾商店的小夥計。

但是,富有自知之明的杜魯門懂得如何使用職權,知道為什麼有的總統會成為堅強有力的首腦,而有的卻軟弱無能。7 月初。他乘坐美國巡洋艦奧古斯塔號赴歐洲,與邱吉爾和斯大林在已經投降了的德國波茨坦會晤。

在會面中,身高只有5 英尺10英寸的杜魯門發現邱吉爾和斯大林兩位巨人都比他矮,照相時他倆都喜歡站在高一級臺階上同他一起合影。杜魯門大為詫異,他似乎因此增強了自信心。在波茨坦期間,杜魯門獲悉美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他毫不猶豫地下令向日本投放,以促使這個該死的東亞帝國早日投降。在橫渡大西洋回國途中,他得到報告:8 月5 日,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造成了巨大破壞;四天後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爆炸。果然,8 月14日,日本投降了。更令人矚目的是,二戰後,杜魯門使美國經濟平穩地從戰時狀態轉向和平建設時期,並沒有因戰爭影響而造成經濟蕭條,這在美國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隨著大戰的結束,人們的眼光開始轉到戰後的世界上來。

此時的杜魯門不停地注視著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猖撅一時的法西斯主義和勢力沒落了,並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在新的全球性政治格局裡,美國從戰前有實力而無名分轉為戰後的既有名分又有實力的霸主地位,它與蘇聯這個社會主義的龐大國家無論在歐洲或者是在亞洲都形成了兩大國際勢力的對峙局面。

在中國這塊最關鍵而又最敏感的土地上,內戰正迫在眉睫。複雜的是,經過二次大戰,中國國內的民主力量增長,社會主義力量得到壯大和發展,中國內戰的結局不僅有一個政治領導權轉移的問題,而且有一個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交替的問題,因而也是這一地區今後國際政治力量的較量和平衡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於美國而言是關係到其戰後在亞洲確立霸主地位的大問題,杜魯門當然不會掉以輕心。然而,如果由美國明目張膽地捲入中國內戰,幫助蔣介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