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消費者與壟斷部門之爭。消費者不滿意高昂的壟斷價格,因此,社會對壟斷部門產生了強烈的抨擊。因此,在經濟領域裡,中國的壟斷部門正處在最後的消解之中。估計再過幾年,中國的市場就可以達到充分競爭。在這種情況下,獲益的只能是中國人民,中國廣大的消費者。
但是,反壟斷不能僅侷限在經濟領域裡,還應當看到壟斷的多種表現。我們不能狹義地理解壟斷,其實經濟壟斷只是壟斷的一部分內容。細分起來,壟斷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我現在試著將它們歸納如下:
權力壟斷、政治壟斷、經濟壟斷、資源壟斷、思想壟斷、資訊壟斷、言論壟斷、權利壟斷、身份壟斷、福利壟斷、地位壟斷、部門壟斷、行業壟斷、職業壟斷、崗位壟斷、市場壟斷、地方壟斷、區域壟斷、企業壟斷、利潤壟斷、業務壟斷等。再具體點還可以分為:交通壟斷、電力壟斷、電信壟斷、金融壟斷、教育壟斷、戶口壟斷、出口壟斷、媒介壟斷、產品壟斷、產權壟斷、品牌壟斷等等。仔細琢磨一下,每一種壟斷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都有許多表現。
我們先來看一下精神領域裡的壟斷。文化大革命期間很象歷史上的“廢除百家、獨尊儒術”時代,可以說是我國思想禁錮最厲害的時期,精神壟斷最酷烈的時期,其後果也是使文化藝術產品一片凋零。粉碎“四人幫”後,鄧小平同志復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思想文化戰線出現了一片蓬蓬勃勃的撥亂反正局面。電影戲劇作品從當年的八個樣板戲走向了百花齊放,爭奇鬥豔。批判“兩個凡是”,是最大的思想方法反壟斷,是最大的思想解放。由此帶動了思想、文化藝術、新聞出版領域一片興旺。
透過經濟領域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壟斷的最大後果是極大地限制了人們的創造性,經濟產出被限制。思想、精神和文化被壟斷的後果便是產品少得可憐。文革期間人們除了一遍又一遍地看八個樣板戲之外,可以閱讀和欣賞的書籍和電影也只有《陽光大道》、《豔陽天》、《青松嶺》和《列寧在1918》等。知識的匱乏和禁閉整整損害了一代青年人。一切都被扣上資本主義的帽子,連數理化這樣基本的中學教學內容也受到了抵制。大批教育部門和文化新聞部門的知識傳播者受到了批鬥和排斥。
改革開放之後,極左思想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壟斷被打破,文學藝術作品大批誕生,新聞出版機構不斷增加,報刊雜誌從幾百家發展到幾千家。人們可以獲得的知識和資訊內容大大增多,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中國人民擺脫了愚昧迷信的歷史時期,這都是反壟斷的結果,人民自發抵制的結果。透過歷史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到:與壟斷相對立的,是要求寬容、多元化和自由創新。沒有這種精神,一個國家便不能經濟昌盛,文化繁榮,國力富強,公民們便不能得到高質量的國民待遇。
總結起來看,為什麼到了今天人們對行業和部門壟斷如此敏感和反感?這是因為中國已在很大程度走入了市場經濟,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都受到部門或行業壟斷的直接影響,利益關係已經不象改革初期和吃大鍋飯時那樣模糊和含混。市場經濟的最本質特徵就是身份平等、公平競爭和利益均沾。因此,反壟斷成為時代的焦點和最強音勢所必然。
中國是個有悠久封建歷史的國家,各種特權思想根深蒂固。特別是又經過了幾十年的革命戰爭,戰爭時期遺留下來的一些做法已經與和平時期的要求嚴重不相符。例如,戰爭年代流行保密制度,事事都要先內部傳達,再傳向社會,有的訊息乾脆封鎖起來。而和平年代的民主法制要求資訊公開,資訊透明。再如戰爭年代要求輿論工具管制,言論管制,由此形成了一大批黨報黨刊的特殊身份,如新華社、人民日報、廣播電視部。而在階級鬥爭已經消失的和平年代,輿論傳播媒體應該社會化,全民化,要有新的民辦報紙,某些特權媒體不應再享受特殊的待遇。如果繼續保持某些新聞媒體的特權,那就是一種不公平,就不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群眾就要有意見了。
特權便是壟斷。要打破特權,消滅特權思想,不僅要深化經濟領域的改革,還要進行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例如要以法治國,按法律辦事,按人民群眾的集體意願辦事,而不是以某個官員的個人意志辦事。要打破少數人搞權力壟斷,要聽取群眾意見,接受社會輿論監督,防止言論壟斷。在任用企業管理者和選拔政府官員時,要實行公開競爭和考試選舉制度,避免個人說了算。
中國是個剛剛進入市場經濟的國家,人民對這種經濟的人文理念還很陌生。儘管今年人大會不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