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小說:逝去的武林 作者:丁格

,身體虧損得很厲害,神經衰弱、腎虛各種毛病都出來了。有人便認為是招邪了,但唸經符咒都沒用,身體仍一天天壞下去。

李仲軒當年曾問是何原因,尚雲祥解釋:“形意拳是內家拳,練的是精氣神,練功的時候應該把精氣神含住,但很多拳師都在練打人,將精氣神提起來,一發勁都發出去了,還能不短命?不明白動靜有別,身體當然出毛病。”

尚雲祥還說過,俗活講“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學形意拳的都在學打死人,最終把自己打死了。然後告訴李仲軒,打太極要帶點形意的充沛,打形意要帶點太極的含蓄。

李仲軒老人講,形意拳的練法、打法、演法(表演)的口訣都是不一樣的,但現在弄混亂了,用打法去練功,用演法去比武,這是當年形意拳公開傳授後留下的弊病,但按照舊的武林規矩,許多東西又是不能公開的,所以是個左右為難的問題,有待後人去解決。

曾有一個徒弟難以克服比武時的心神慌亂,聽到佛法中有“定力”之說,就向尚雲祥問起,尚雲祥說:“定力就是修養。”

並解釋,練武先要神閒氣定,能夠心安,智慧自然升起,練拳貴在一個“靈”字,拳要越來越靈,心也要越來越靈。練功時不能有一絲的殺氣,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自然勃發,造作殺心去練拳,人容易陷於愚昧。

李仲軒老人對尚雲祥的記憶是:尚雲祥沒有一般練武人身上逼人的氣勢,但雙眼清亮,一舉一動都顯得悠然自得,令人自然升起崇敬之心。這種特殊的氣質,是因為他的拳法能涵養身心。

【註釋:】

『①李存義論站樁:

若是誠意練習,總要勿求速效。一日不和順,明日再站,一月不和順,下月再站。因三體式是變化人之氣質之始,並非要求血氣之力,是去自己之病耳(指拙氣、拙力之病)。所以,站三體式者,有遲速不等,因人之氣質稟賦不同也。

②李存義言:

形意拳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化勁練神還虛之境。明暗二勁,是體用兼備。先將周身四肢松淨,神氣內斂,提肛實腹,氣沉丹田;拳式中之剛柔曲直,縱橫捭闔,起落進退之法,練則為體,較則為用。

③李存義言:

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化勁練神還虛之用,暗勁之體用是將周身四肢鬆開,神氣縮回則沉于丹田,內外合成一氣,將兩目視定彼之兩目或四肢,自己不動而為體也。

若是發動剛柔、曲直、縱橫、環研、虛實之勁,起落進退,閃展伸縮變化之法,此皆為用也。此是與人相較之時分析體用之意義也。

若論形意本旨之體用,是自己練蹚於為之體,與人相較之時按練之而用之為之用,虛實變化不自專用,因彼之所發之形式而生之也。

④身法有八要,起落、進退、反側、收縱是也。起落者,起為橫,落為順。進退者,進走低,退走高,反側者,反身顧後,側身顧左右也。收縱者,收如貓伏,縱如虎放也。大抵以中平為宜,以正直為要,與三節法相貫,不可不知。』

功成無所用

唐維祿文化程度不高,人卻很文雅,平時總是懶洋洋的,拿著個茶壺一溜達能溜達一天,性子非常溫和。

他教拳遵循古法,要在沒人的地方教,樹林裡都不行,必須周圍有牆,完全與外界隔離,不準第三雙眼看。

這麼一個沒人的院子,不太好找。李仲軒想了半天,覺得只有母系家族的祠堂合適,平時無人去,便在祠堂裡學拳。有一段時間,師徒二人吃住都在祠堂。練的時候只能一人,連師傅也不能看的,有疑問了,才演示給師傅求指點,而且只許在晚上練。

唐維祿說:“想在人前逞能,得在旮旯受罪。”後來唐維祿以前的徒弟總到祠堂來,李仲軒的家人便有了意見,唐維祿就不再來了。

唐維祿家在農村,離寧河鎮有段距離,李仲軒便總是趕到唐維祿家學,有時十來里路一會兒便走到了,而且人越來越精神,覺得沒走夠。

他把這種感受對唐維祿講了,唐維祿說:“形意拳又叫行意拳,有個行字,功夫正在兩條腿上。”然後給李仲軒講了個故事。

唐維祿的師傅是李存義,李存義當國術館館長時,一天有個人揹著口大鐵鍋來了,將鍋往地上一放,跳到鍋沿上打了套拳。可想其換步該有多快,腿功了得。

他表演完後對李存義說:“不知李館長能不能做到?”李存義說:“此種技能接近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