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名老弱病殘與中國十萬精兵抗衡,自然沒有抗衡資本,不到一個時辰,這場小規模戰役結束。安也被張合副將劈死,所部全軍覆滅。
在部下短暫歡慶勝利之後,按照政委預先制定的方案,張合下達軍令,因為此處位置重要,按照遠征軍元帥要求,部隊就地駐防。張合部下多為北胡和高麗籍士兵,隨軍征戰多年,聞令後並無異言,當即按照所屬兵種,各就各位,利用山勢,很快依照地勢搭成一座堅固的山寨。
張合部攻克城池較多,戰利品豐厚,糧草器械無數,每位士兵平均擁有戰馬兩匹,若非兵力相差懸殊,固守多日應當沒有問題。
夜色如墨,月亮還沒有升起來,大地寧靜而肅然。張合站在高丘上了望山下,雖然眼前漆黑一片,什麼也看不見,張合心知安國重兵正在對此山實行重重圍困,明天凌晨,這裡將開始遭到無數次的攻擊。
中國各軍的軍帳中,政委正召集士兵談笑風生,給士兵講述中國戰鬥英雄的故事,在大家心情放鬆的時候,對士兵們講述此處山地的戰略位置如何重要,敵軍肯定會有重兵前來攻擊,但是我遠征軍將士,所向無敵,所以各位士兵們不必過於擔心等等。這些,都是根據政委們提前商議的方案,分層次告訴士兵真相,讓他們在倍感壓力的同時,樹立必勝的信心。
第二百六十五回 征服安國(六)
這座小山張合為其取名為加山,為何取名為加山,張合併沒有解釋,後來姜維戲言,道:“張合之所以起名為加山,是因為那場戰役除了士兵出力,關鍵是政委的嘴起了關鍵作用。士兵出力和政委動員工作得力,因此大獲成功。‘力’‘口’配合,因此為‘加’。”姜維分析的基本不錯,張合取此山名為加山的時候,的確有這層含義。
張合為此山取名的時候,看到軍報上有“加”這個字,他琢磨了半天,看著這個漢字,越看越是有趣,結合如今這個形勢,這個“加”字就像是一位力士在咬著牙,閉著嘴在與對手較力。加山的由來就是如此簡單,但是被姜維演義成為另一種說法。
加山山勢陡峭,北邊山坡無路可能,唯一一條上山大路,是從東往西沿半山腰穿過,因此防守此山的重點,就是這條山路的兩端通道。此外,從南山坡小路也有攻入的可能性,因此張合在南山坡上也佈置了不少防禦兵力。
士兵們各守職責,並沒有感受張合等面臨的巨大壓力,他們執勤的認真值勤,未值勤的安然睡覺,並沒有感覺到戰前窒息的氣氛。
士兵感受到有些窒息的時候,是在第二天的凌晨,當安國兵分三路,黑壓壓的兵馬將三處入口重重圍困之時,中國士兵感覺到了空前的壓力。根據經驗推斷,每一路大軍都不少於二十萬兵馬,而山上防守的兵力總和只有十萬。
艱苦的防禦戰開始了,王道下達絕令,務必在此日攻下此山,全殲此路大軍。安國士兵的家鄉大多為中國士兵攻克,有不少城池因為反抗的緣故,被中國大軍屠城,因此安國士兵對中國士兵深惡痛絕。
中國軍隊以前遊擊安國境內,騎兵行動迅速,機動性遠遠超過安國軍隊,因此安國士兵即使咬牙緊追,但是每次都讓中國軍隊輕易逸出包圍圈。每次望著中國軍隊漸漸遠去的背影,安國兵將感到有心無力。
如今十萬中國士兵被安國成功包圍在山上,安國士兵意氣奮發,士氣高漲,他們報仇的時刻終於來臨了。王道總攻的命令下達後,安國士兵奮勇爭先,往山上猛攻。
王道本以為中國士兵猝不及防,定然不堪一擊,到中午時,王道為這支隊伍頑強的戰鬥力深深的撼服。在數倍於己軍的敵軍面前,中國軍隊的火炮炮筒已經發紅了,各種器械的運用到了極限,駑箭無窮無盡的發射,投石車的起投頻率達到了上限。
中國士兵似乎永無疲勞之時,安國分兵輪番攻擊,中國士兵的反擊並沒有絲毫疲軟。炮兵營的漢族士兵未曾經過政委的思想工作,包括政委在內的合軍將士眼中,他們都是中國軍隊的精英,他們引以為傲。漢族精兵征戰時間已經很長,很多都是金旋最初起兵時計程車兵,他們身經百戰,經驗豐富。
炮兵營統領黃繼風是長沙軍校的首屆畢業生,在西取西川時就在軍中效力,望著瘋狂進攻的安國士兵,黃繼風對部下說:“此戰可能是我軍進入安國作戰以來最為艱苦的一仗,若不是我軍被敵軍設計埋伏,就是我軍在擔負著引誘敵軍主力的任務,否則中國各部援兵此時早已動作。距我軍最近的部隊,騎兵至此只需一個時辰,此時援兵未到,恐怕是大軍正在進攻安國老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