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也是不知「後現代」世界潮流的落伍思想。有思想的臺灣同胞,千萬不能上當。你如上當,將來你的單語兒孫,會恨死你的。君不見講客家話的李光耀,也要以「華語」來統一星洲方言。那是為子孫著想呢!李光耀才是一個有思想、有歷史眼光的政治家,將來會遺澤無窮。不像他本家的總統先生,那樣短視。
我們朝野雙方,因此都應該在這一論斷上,和今日的歐洲中心主義者,辯論辯論嘛!哪能噤若寒蟬,只聽他們吹其一面之辭呢!筆者拙論,只是從純學理和歷史潮流出發,決非看重哪一個政權。深盼各界讀者賢達,對拙論能有更深入的指教,而不涉及情緒,那就是拋磚引玉了。
中國朝廷就是古代東方的聯合國
話說回頭,我國的傳統的外交學理和外交行政,在秦始皇以後便轉向一個新的方向。它所致力的,不再以國際之間平等競爭為物件,而是一個金字塔式的宇宙國家的中央政府,對周遭無數小王國所發生的作用。我們讀歷史的可以肯定的說,從古代到中古、近古的亞洲,統一的「中國」之外,四周少數民族的小邦,是多不勝數的。他們各說各的方言,屬國之下,亦有屬國。彼此之間的部落戰爭(tribal wars),也是打不完的。因此一個強大而又有「仲裁特權」(arbitrational power)的漢、唐、宋、元、明、清的朝廷,往往卻是維持他們之間和平共存的力量。
【附註】此一小國混戰的現象當時不獨東亞地區為然。非、拉二洲固無論矣,中西歐亦不能免。試看中歐的日耳曼諸小邦,以及西歐的羲大利諸小邦,都是在十九世紀末期,才歸於統一的,統一之前,他們也是紛爭無已時。早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和中古、近古的教廷,對他們的約束力,遠不如帝制時代的中國朝廷也。
換言之,那時中國朝廷在它自己的「世界秩序」之內所發生的作用,也正是今日的聯合國的「安全理事會」(Security Council),和「國際仲裁法庭」(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所發生的作用,因此那個中華帝國和它周遭無數小王國之間的國際關係,便類似今日聯合國與會員國的關係。也就是先秦時代,「周天子」與諸侯關係的延續。例如西藏的喇嘛政權,到承繼問題不能自己解決時,北京政府就頒發一「金瓶」,讓他們去抽籤。蒙古王公和喇嘛鬥得不得開交時,乃由北京朝廷分別加封,來他個政教分立,只有朝廷才能說了算;也只有朝廷才能維持各地區的區域和平。
唐太宗徵高麗,鄧小平懲越南
當然,人類既是好戰好殺的下等動物,在任何種的制度之下,戰爭都是無法避免的。中國和四鄰少數民族小國,就時常打鬥,有時也打得十分激烈。如唐太宗徵高麗(公元六四五年),鄧小平懲越南(一九七九),也都發兵數十萬。我的越南學生就告訴我說,在越南的歷史上,所有越南的「民族英雄」都是「抗華英雄」。我也告訴他們,歷史上在印度支那半島族群內戰中,不知出了多少「民族英雄」,可能百十倍於抗華英雄,但是隻有「抗華英雄」,才能名垂青史。其他英雄們的大名,你們都不知道罷了。諸生大笑稱是。
我們要知道,在漢、唐、元、明、清的強勢朝代中,「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為著區域事務,或乾脆為著「聲威」(aggrandizement),都會發生徵東、徵西一類的戰爭的。可是在六朝和南北宋的弱勢朝代裡,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一旦諸侯國相互兼併,變得太強大了,它就要入主中原,建立其北魏、遼、金、元、清等大帝國,但其所建立的,宇宙大帝國的外在形式和內部結構,自秦皇漢武建制以後,兩千年中卻一成不變,這也就是毛澤東所說的「千載猶行秦法政」了。這本是一種東方的「世界秩序」,有它自己的運作程式。與西式世界秩序相比,二者之間只有制度之異同,而無政治是非之可言也。
在這一與西方完全不同的宇宙觀,和宇宙政府之下運作的外交體制,自然與西方的體制是絕對的南轅北轍。但是它也是個自成體系,有效運作的制度(a functional system),一行兩千年,未嘗癱瘓也。只是從鴉片戰爭(一八三九~一八四二)之後,在西方制度的挑戰之下,無法繼續罷了。但是在行將到來的「後現代時期」(during thepost…Modern Era),它的理論與實踐,是否能重發餘溫?制衡西制,今日似乎還言之過早,然並非絕無可能也。君不見,今日美國在波斯灣,不正在大搞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