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祖居地湖南茶陵,他一生不過去了一次,待了短短十八天。李東陽說自己“楚人而燕產”,他真正有感情的故鄉還是北京,還是後海西涯之故居。
湖南籍的李東陽為何會生長於北京?這涉及到他的出身背景,頗有一段周折。據李東陽自述家世,他在茶陵的始祖名叫李餘。李餘的祖先是甘肅臨洮人,後來遷居江西,到了宋代,李餘到茶陵任州同知,李氏才在茶陵定居下來。到了明初,東陽的曾祖李文祥不知何因以戍籍遷居北京。有一種說法是李文祥在元末天下大亂中參加了義兵,後隨軍移駐北京。但這很可疑,因為所謂戍籍,是指有罪之人充軍至某地所登記的戶籍,一般被視為賤民。況且當時的北京不僅不是首善之區,還是國家的軍事前沿,人口稀少,物資匱乏,李文祥很可能是在動亂的局勢下被抓了“壯丁”身不由己地到了北京。不論如何,李東陽的家庭出身非常貧賤是無疑的,要不是北京後來成為首都,歷史上很可能就不會留下李東陽這個名字了。李東陽的祖父李允興參與了靖難之役,朱棣遷都北京之後,他調入禁衛軍“金吾左衛”,當了一個製造軍器的小軍官。大概由於有些工匠手藝,李允興後來在海子的西岸定居下來,開始做起了小買賣,這時已經是明英宗正統時期(1436…1449年)。這便是李東陽生長在西涯的緣由。
李東陽的父親李淳並未考取科第,但已經成為了讀書人,在北京以教授私塾為生,所以他對東陽的教育很重視。景泰年間(1450…1456年),不足十歲的李東陽成為京中著名的神童,還先後三次蒙受皇帝的召見。關於他小時候跟景帝的見面,傳記和野史裡留下了不少頗為有趣的故事。包括《明史》在內的各種傳記都說,他在三四歲的時候就能寫一二尺的大字,景帝覺得很好奇,就召見他來表演,還賜了他菓鈔若干。野史中則將這個故事演繹為景帝讓他寫“麟、鳳、龜、龍”等字,當他寫到“龍”字時,手腕沒有力氣了,最後的一勾便用自己的靴子沾了墨劃完,惹得皇帝龍顏大悅。又有一次,景帝召見他和比他大兩歲的神童程敏政,在過大殿門檻時,他個子太小邁不過去。於是太監取笑他,說:“神童腳短。”他應聲就說:“天子門高。”這個神童後來果然不負眾望,十六歲中舉,十七歲成進士,不僅成為開一代風氣的文壇領袖,蜚聲中外,還“立朝五十年”,歷事三朝皇帝,最終當上內閣大學士。朝堂風雲屢經變幻,他都能從容應對,在明中期是不折不扣的風雲人物。
然而,能夠保持政治上的歷久不衰並非易事,換來的可能是身後的譭譽參半。李東陽在世時,就被很多高潔的氣節之士譏為眷戀利祿,死後二百年間人們對他仍然褒貶不一。這都源自於正德年間他對宦官劉瑾委曲隱忍的那些舊事。
明武宗朱厚照是史上少有的荒唐皇帝,他建豹房、自封大將軍,完全不理儒家對皇帝的禮法約束,其中最為禍害的是寵信宦官劉瑾。李東陽與劉健、謝遷是孝宗皇帝的託孤重臣,可是新皇帝完全不顧念先帝遺願,並不重視他的輔臣。開始的時候,李東陽和劉健等人上疏武宗,請他遠離群小(宦官),戒絕深夜遊樂,勤於朝政。武宗皇帝還做做樣子,表示自己會處理。可是過了不到一年,他乾脆對李東陽等人說:“卿等所言,皆為朕憂國憂民之事,朕當從而行之。然群小錮弊日深,不能改也。”這意思就是,我承認錯誤,但決不改正!
面對武宗這種不合作態度,劉健、李東陽、謝遷除了連續上疏請誅劉瑾等宦官,還同時以辭職作為威脅。這給了劉瑾一個上位的機會,將託孤大臣一掃而光,僅僅留下了李東陽一人。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劉健、李東陽和謝遷等大學士在內閣和當時的司禮監太監陳寬、李榮、王嶽商量要裡外呼應逼武宗除去劉瑾等人。結果訊息洩露,劉瑾先發制人,奪了司禮監的權,使外臣失了內應。第二天早朝,群臣剛要伏闕請旨,宮中就放出了保全劉瑾的聖旨。劉健和李東陽等人知道事情已經不可為,於是再次上疏乞休。按照慣例,輔臣乞休,必須等三到四次請求之後才能應允。可是劉瑾等人唯恐劉健等人去得稍慢,夜長夢多,於是攛掇武宗立即准奏。可是為什麼獨留李東陽一人呢?其實,大學士們請誅劉瑾的奏疏是由李東陽執筆草就的,不過在內閣議事的時候他的辭令較為緩和,所以宦官們以為他並不是主事之人。況且輔臣盡去必會引起更大的風波,劉瑾也確實需要一個在朝臣和皇帝之間周旋的人,於是他選擇了李東陽。李東陽又是何等無奈。
事實證明,李東陽留在政治中心是起了極大積極作用的。劉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