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隆慶二年至萬曆十一年(1568~1583年),戚繼光鎮守北京西北薊州達16年之久,並且施展了他的抱負。薊州,是明朝設立的九邊、也就是九個軍事重鎮之一的薊鎮,薊鎮負有拱衛京師,守護陵寢的重要任務,有九鎮之首之稱。昌就是今天北京的昌平,它成為重鎮之一,是在“庚戌之變”之後,明朝特別從薊鎮裡分離出昌平鎮,專門護衛皇陵。保定就是今天的河北保定。雖然後來戚繼光只是薊鎮總兵,但是密雲和順義在他的轄區之內。在任期間,他修築長城,建立敵臺,訓練精兵,保衛京城,使蒙古騎兵16年不敢進犯。
長城是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現存的北京長城是由宣府鎮長城和薊鎮長城共同組成的,薊鎮長城是明代長城的精華部分,而薊鎮長城的修築與戚繼光分不開,凝聚了他的智慧和汗水。
自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的薊鎮長城,就擔負著拱衛京師的重任。戚繼光在任主持軍務16年,成為明朝大規模修造長城的時期,建起了完整的長城軍事防禦體系,成為明代帝都的堅固屏障。他不能忘記,當年“庚戌之變”蒙古騎兵就是從薊鎮古北口突破,沿潮白河直打到通州。所以他特別注重邊防設施建設,親自考察邊事、地形和軍情,對薊昌鎮所轄原有長城普遍進行了改建和重建,還別出心裁建造空心敵臺,將長城建築藝術推進到最高峰。這種在長城沿線新修的高大堅固的敵臺,作為邊防軍駐守的堡壘,既免於守城士卒日夜暴露於風雨中,又大大提高了長城的防禦能力。北京長城敵臺以古北口、金山嶺、司馬臺最為典型。司馬臺的敵臺,甚至建到了高聳入雲的懸崖峭壁上,被譽為中國長城之最。
戚繼光修築長城的空心敵臺,首先是在今天北京密雲西北開始修築的,他親到石塘嶺(今密雲水庫西北邊)主持。據記載,薊昌二鎮東起山海關,西至鎮邊城(今昌平西北),延長2400裡,犬牙交錯地修築墩臺共計3000座。以敵臺來說,在隆慶三年(1569年)這一年,就修築了472座,到五年(1571年),薊鎮從山海關到石塘嶺增修818座,昌鎮從黃花鎮到鎮邊城建199座,後來萬曆初年,戚繼光又在居庸關以西增建,先後共建1337座敵臺。此外還有關城、城堡、哨牆、鋪房、烽墩等一系列配套的軍事建築工程。例如古北口、金山嶺一帶山坡平緩處,敵騎易於突破。除了設定密集的敵臺外,他還在敵臺兩側隨山勢設定了道道哨牆和層層階梯,護衛著敵臺。建築奇特,配套設施巧妙。薊鎮東西二千里之間,但見城臺聳立,蔚為大觀。當年戚繼光就是以它們守衛了京師北京,給百姓帶來了和平與安定。至今歷經近500年滄桑,這些軍事防禦設施仍然大多儲存完好,作為建築藝術的精品供人們欣賞。
位於燕山長城腳下的密雲白龍潭,傳說潭中住有一條白龍,廣播雨露,為百姓耕耘造福,有求必應,極為靈驗。這裡山清水秀,林深幽靜。〃白龍晝飲潭,修尾掛石壁〃,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轍的詩句。作為軍事家的戚繼光也在那裡留下了著名詩刻:
紫極龍飛翼北春,石潭猶自守鮫人。
風雲氣薄河山迥,閶闔情開日月新。
三輔看天常五色,萬年卜世屬中宸。
同遊不少攀鱗志,獨有波臣愧此身。
石刻上蒼勁豪邁的筆跡,是戚繼光於萬曆三年十月十六日親自書寫。此詩前有序,講到薊鎮石匣營南十里就是龍潭,這年冬天戚繼光駐防在石匣,集結練兵。他在閒暇之時與將士同遊龍潭,寫下詩句。戚繼光一向重視練兵。他不僅于帥府止止堂向所部將校講授韜略和治軍練兵之道,寫成了軍事名著《練兵實紀》,還提出“練兵先練將”,倡辦武庠(軍校),主張從實踐中鍛鍊、造就精通韜略的良將;而且找出薊鎮守軍的七大弊端,針對弊端採取措施,加強練兵,注重戰術訓練,全面提高戰鬥力。這首詩是48歲的戚繼光在練兵之餘到白龍潭所作,至今儲存完好。可惜他所駐防的石匣營早已隱沒於今天的密雲水庫之下,無處尋蹤了。
在薊州16年,戚繼光給百姓帶來和平與安定,也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在密雲縣城東門外路北原八蜡廟院內,有戚繼光鎮邊功績碑,又名十面碑。十面碑共有兩座,為亭式結構,分立在南北甬路的兩側,原稱〃燕山勒功碑〃。碑高約5米,碑頂、碑身、碑座均為青石雕刻而成。碑身共分l0個平面,碑上鐫刻著名將領戚繼光、譚綸調任北方練兵駐防的事蹟。碑文是萬曆元年(1573年)兵部侍郎,也是文學家汪道昆所撰寫的。
今天,在中國國家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