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1 / 4)

立思考,多有心得,因此他在嘉靖隆慶兩朝的學者中極有名望。而他也樂於講學,積極獎掖後進,言其桃李滿天下並不為過,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就受到過他的影響。

趙貞吉對學術的論述頗多,思想十分豐富,但我們無法講得太多,在這裡只談一點。他認為,要獲得真正的學問,必須要“通”,要吸收各方面的精華,否則就會陷於“陋”,譬如禪學,很多人對其反感認為對學問有害,但實際上它是無害的,關鍵是怎樣學和怎樣用。不能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能博通,其學問必定支離破碎,而其人也會“滯窒昏愚”,無用於世。趙貞吉是很講究學以致用,以事證學的,他在朝為官的種種行為,與他這個思想觀念有密切的關係。

隆慶元年(1567年)八月初一日,即位不久的穆宗按舊例到國子監視察,當時稱“幸學”。此時趙貞吉已被從四川召回,擔任了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同時還兼任了國子監祭酒(國學院院長)。皇帝幸學,照傳統要由國子祭酒講一次課,皇帝及眾人聆聽。趙貞吉這天講的是《尚書·大禹謨》中的“後克艱”章,他的講稿幸而儲存至今,他開頭是這樣寫的(原文):“這是《虞書·大禹謨》篇,史臣記禹敬承於帝,而獻其謀謨如此。後是君,克是能,艱是難”他的講稿寫的很細,條分縷析,淺顯明白。透過這個講稿,我們可以推想他當時講課的情形。需要說的是,他這次講課,與其他人為皇帝講課不同,是坐著講的,這出於穆宗的特恩。有關趙貞吉的記述,總要把這一點提出來,這在封建時代,確實是件很榮耀的事。

趙貞吉在講課時,闡發精明,音吐洪亮,給穆宗留下深刻印象,當他得知趙貞吉是新起用的大臣時,更加高興。很快,穆宗就讓趙貞吉充任日講官,專門給皇帝自己講課。後來,趙貞吉因與閣臣發生矛盾,自請到南京任禮部尚書。沒多久,皇帝開講筵,發現沒有趙貞吉,很不高興,對閣臣說:“去年那個自告去南京的,仍令他回來日講!”由此可見趙貞吉的口才實在是過人甚遠。

趙貞吉不僅重視道理之學,還非常重視實用之學。當時的學者對天文曆法的原理和推步都不甚瞭解,但趙貞吉卻頗為專業。他比較強調實地觀測的結果,而對於推步的資料則不大信賴。由於他的住處離觀象臺很近,他經常約同好去訪問切磋。可能是因為他在理學上的名氣太大,使他在這方面的才能不被人所知,不僅今天是這樣,在當時就是如此。與他同時的一位在天文曆法方面很有成就的學者叫唐順之,當他聽說趙貞吉也懂天文推步,竟然十分吃驚,並隨即託人向趙貞吉討教。

雖然趙貞吉深得穆宗信任,但他的仕途並不順利。進入內閣後,他直言不諱的性格,使他與大學士高拱、張居正發生矛盾,特別是和高拱的矛盾很大。趙貞吉於是請求退休,隆慶四年(1570年)十月他的請求被批准,返回四川。直到萬曆四年(1576年)69歲時去世,趙貞吉再也沒回過他在北京的住所。 (張兆裕)

目前故宮儲存了一幅清繪《香林千衲》圖,繪製的是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官員與僧人云集萬壽寺,為皇太后恭祝七十壽誕的情景。畫面中央便是金碧輝煌的萬壽寺,兩旁建築錯落有致。前面便是明清時期唯一的御河——長河。眾多官員與僧人在河的兩岸,聊天打偈,靜待儀式的舉行。河水潺潺、芳草連天,畫面十分柔和,透著一股暖暖的氣息。遠方似乎木鐸聲聲,隨風而來。

這座萬眾矚目的萬壽寺,卻並非始建於乾隆年間。萬壽寺最初建於唐朝,原名聚瑟寺。但它得以重建與開始出名,卻是在明神宗萬曆年間,由神宗的生母慈聖李太后出資捐建。

翻開中國古代歷史,幾乎便是一部“男人的歷史”,女人的份量少得可憐。這不僅在於中國古代是一個男人主宰的社會,而且更在於中國古代正史,更是由男人來書寫。所以,在數量上與男人平分秋色的女人們,在我們所看到的中國古代歷史中,近乎於失聲。她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我們往往只能在一些筆記小說、歌曲詞賦中找到僅存的一些蛛絲螞跡。

比普通女人要幸運的是,皇宮裡的女人因為貴為妃嬪,在正史中,還有一些簡單的記載。那麼,《明史》是如何記載重建了萬壽寺的慈聖李太后呢?

李太后本是北直隸順天府通州一個普通的民家女子。如果不是嘉靖年間裕王府的一次選拔宮女活動,她可能將如其他平凡女子那樣,浣沙織布,過完平淡的一生,也從此消失在歷史的漫漫長河,而不為人所知。但命運的安排就這樣離奇地改變了她的一生。在她貴為皇太后以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