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這個古玩商到底是買不買。
在催問這個古玩商的時候,這個古玩商伸出了兩個手指晃了晃。故去古玩商在看到心儀的物件的時候,從來都不出聲報價,就跟打啞謎一般。這兩個手指代表什麼意思呢?兩千還是兩萬大洋?在場的吳家人也看不懂,古玩商脫口而出,二十萬大洋。
二十萬大洋什麼概念呢,很多朋友不會換算,我詳細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20世紀前半期,我國一塊銀圓(或國幣)的實際購買力如何呢?我們可以參考歷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價來計算。但一方面,物價隨年月的變遷而變遷,另一方面,物價又隨地點的不同而不同。我們只能做一個大概的描述
以大米、豬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場的價格為例:
1872年上白米為每舊石(音擔)2。7銀圓,計算大米的容量單位1舊石=10鬥=160舊斤=177。7市斤(許多人通常誤認為1石=100市斤是搞錯了),就是說當時每斤上白米價格為1。5分銀圓。這時期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1百多元。
1901年米價為每舊石4銀圓,也就是每斤2。2分錢。這時期的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價恆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也就是每斤米3。4分錢;1銀圓可以買30斤上等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棉布每市尺1角錢,1銀圓可以買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錢,植物油每斤7-9分錢;食鹽每斤1-2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9。5銀圓,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錢,1銀圓可以買7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2分-1角4分錢,1銀圓可以買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錢,植物油每斤1角5分錢,食鹽每斤2-3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10。2銀圓,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錢;或者說,1銀圓可以買16斤大米;豬肉每斤大約2角-2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4-5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5分-1角8分錢,1銀圓可以買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錢,植物油每斤2角錢,食鹽每斤3-5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0—35元左右。
當時上海的物價比北京(1928年以後稱為北平)高出大約10-20%,一般說來,南方的物價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價更比鄉鎮要高得多。
那個代在北平,一塊銀圓(大洋)可以請一頓“涮羊肉”;在上海,一塊銀圓(洋鈿)可以請兩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園,一塊銀圓可以買20張門票;要看演出(戲劇或電影)一塊銀圓可以買10張入場券。至於精神食糧,一份報紙零售3分,一塊銀圓可以訂閱整月的報紙;一部《吶喊》售價7角,一塊銀圓可以買一本比較厚的書,或者兩本比較薄的書。
這個故事是發生在1939年,按照當時的物價作為參考。這個大鼎就買到了摺合現在人民幣一千萬的價格。這個還是保守的算的,要是換到現在這個大鼎的價格就不好說了,當年的一塊銀元在北京可以吃頓涮肉或者西餐。按照現在的標準。三百元為例。恐怕這個大鼎就是天價了。
吳家人聽到了這個報價,也不還口。當時就震驚了。當場成交。但古玩商的一個條件叫吳家人震驚不已。要將大鼎砸成八瓣,他才付款。並且也說明了,壞了算他的。
很多人看不懂了,一個完整的大鼎非要砸成碎片。其實這就是這古玩商的過人之處,當時兵荒馬亂的年代,很多人都打這個大鼎的主意,要是完整的,還真不好運出去,只能砸碎了。砸成碎片,既不顯眼,運輸也方便,還安全,誰也
不會在乎幾塊破銅碎鐵的。
至於這麼修復,這個就是古玩商的事情了,找個技藝高超的師傅,修復出來的物件,一般人根本就看不出來,當年青銅器修復的水平,要遠遠高於現在。沈胖子的那個師叔,就是一個青銅器修復老藝人,那幾年在承德的一個博物館就複製青銅器的修復。我們還拜訪了幾次。
當然每次都是帶著物件去的。老人也不問這些物件的出處,只是單純的想把這些物件都修復好了,算是搶救了一件藝術品。不知道那個老人現在還健在不。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