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部分(1 / 4)

情、也同樣適合日本農村使用的手扶拖拉機等小型農機具,日本一方面積極進行仿製,另一方面也大量直接進口以彌補國內產能的不足(主要軍工佔用得太多),從而明顯提升了日本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並因此大大緩解了日本人力資源的短缺。

其實,以日本7000多萬的人口,少掉300萬青壯勞動力本來就不該造成如今那麼大的影響,日本的人力資源並不是絕對不足,而只是相對缺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國內工業化水平較低、特別是農業生產還以畜力和人力為主,因而必須投入大量的勞動力。而手扶拖拉機等小型農機具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幅度雖然遠不如美蘇那樣的大型農業機械,但依然遠比畜力和人力強得多,若能在日本推廣普及,足以讓日本政府獲得500萬以上的富餘青壯人口,其中的一大半都可以徵召入伍。。。。。。

當然,想要在短時間內做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但日本想要實現農業機械化比起中國還是容易得多,因為他們早在30年前就已經普及了基本教育,所以農民學起現代農機具的操作毫無難度,而中國的農民當中文盲佔了九成以上,想要訓練出足夠的農機手可就沒這麼容易了。此外,隨著米納斯油田和煉油廠的迅速重建,之前一直困擾日本農業機械化的燃油問題也不再需要過分擔心,而且這樣還可以順便解決多餘燃油的銷售問題。。。。。。

日本如果真將軍隊擴編到幾百萬,無疑會對中國構成不小的威脅,但以中國的農機具產量,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完全滿足日本的需要,同時日本的農機手培訓也畢竟需要一些時間,因此日本富餘的青壯人口將會是逐步解放出來,而在太平洋戰爭日趨激烈的局面下,他們只會被日本政府陸續投入那個無底洞,而根本沒有機會多到能夠對中國產生重大威脅。。。。。。

最後的交流對軸心國給予了極大的幫助,但中國能做的也就到此為止了,此後中國政府的工作重點全面轉向國內,而1942年遭遇的挑戰也確實比前一年更大。。。。。。(未完待續。。)

第六百七十九章 大旱災

ps: 感謝書友“望雲山人”的再次打賞和書友“lx731209”與“gundam0080”投出的月票,順便求推薦票^_^

首先是1942年的大旱災如期到來,雖然因為花園口決堤沒有發生的關係令中原地區的生態環境比歷史同期要好得多,而河南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加之黃河上游建成了的鹽鍋峽水庫適時向下遊放水救急,同時從中央到河南各級政府,都將抗旱救災放到了第一位,將旱災、尤其是其後的蝗災等次生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了最低,而且也沒有戰爭的干擾,因而這次大旱災並遠沒有造成歷史上那麼大的危害(歷史上影響到了好幾個省,光河南就餓死了300多萬人。),但還是造成河南超過七成的農田減產,更有部分耕地絕收,同時因為優先向農業部門供水,1941年工業產值佔到全國三成以上的中原工業區的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1940年中原糧食大豐收的時候,太祖、張浩和胡衛東三人堅持“備戰備荒”和“以糧為綱”的方針不動搖,壓下了很多同志“敞開肚皮吃飯”和“增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意見,當時不少人都認為他們是“杞人憂天”,但這次河南大旱災一來,大家終於都清醒地意識到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如果不留足口糧。一旦遇到變故,後果就不堪設想。

而偉人則藉機拿明末小冰河期(這段歷史他本來就清楚,但小冰河期這個專業術語卻是胡衛東提前引入的。)的例子教育全黨和全國幹部群眾不可以有僥倖心理,在備足夠讓全國人民吃三年(以不死人為標準)的糧食之前,大家還是要繼續過段苦日子,而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更是需要一直保持下去,因為人口占到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中國一旦吃飯遇到了問題,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幫得了我們。

1942年河南的大旱災極大地刺激了河南水庫的建設,而那些新水庫的設計方案也大多偏向於蓄水而非防洪,但是中原大學校長竺可楨卻根據自己和學生們在河南各地採集到的氣象水文資料。認為河南駐馬店及其周邊地區因為地理位置特殊、存在著短時間內集中降水的可能性。甚至在幾天內降下相當於平時兩三年總降水量的超級大暴雨也並非沒有可能,如果河南水庫太過偏重於蓄水,到時候就可能出大婁子,一旦有哪個水庫垮壩。駐馬店乃至周邊幾個地市的群眾都會變成汪洋中的魚鱉。。。。。。

但即使是河南的百歲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