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那些被情報人員懷疑的人員之後,胡衛東依然得到了十七八萬可用之兵,再加上山東根據地轉入野戰部隊的兩三萬人,不久之前兵員損失嚴重的十五集團軍不但迅速恢復了元氣,而且實力反倒增強了不少。即使只算直屬的野戰部隊,兵力也達到了三十多萬,如果再算上rì縱和實際上也由胡衛東直接指揮的海軍陸戰師,總兵力更是超過了四十萬人。。。。。。
一下子進行這麼大幅度的擴編,十五集團軍的平均官兵素質不可避免地有所下降。畢竟即便補充進來的**官兵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但他們此前並未接觸過十五集團軍先進的戰術和超強的火力配備,即便實戰經驗豐富,也需要一段時間來學習和適應,此外政治工作也得強化,據胡衛東和粟裕初步估計,至少也得一個月時間才能基本成型,當初紅十五軍那樣快速補充戰俘是沒有別的選擇,現在十五集團軍已經發展到如此規模。自然不敢無謂地冒這麼大的風險。
此外,部隊迅速地擴編也令武器裝備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緊張。若以總數來說是肯定不缺的,目前赤sè黨軍各型槍械的保有量已經超過了120萬支,火炮數量也遠非兩三年前可比,但是且不說其中胡衛東理想中步兵班排標準配備所必需的八一式槍族還有極大的缺口,即便是投產較早的二四式半自動(以後簡稱“二四半”)也不只能滿足十五集團軍三分之二的需要,而“紅星”系列迫擊炮的缺口則更大,就連十五集團軍原來的部隊,暫時也還有2個整編師用著老式迫擊炮。因此新建的71軍只能先用rì系裝備,正好之前繳獲了那麼多還沒來得及處理掉。雖然rì系武器與中原邊區兵工廠出產的新式武器相比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但總比**原來的自造武器水平稍好一些。
而且他們還裝備了rì軍不用的衝鋒槍,在這一近戰利器的幫助下,強大的火力足以平衡rì軍shè擊更加jīng準的優勢(何況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擴編,鬼子的平均shè擊水準較抗戰第一年時已經下降了不少。),說起來也是二四式衝鋒槍製造太容易、造價也實在太低,雖然邊區兵工廠早就將其清出了重點生產專案,但其在1938年生產的總量依然超過了40萬支。比步槍的總產量都多。本來邊區兵工廠生產的二四式衝鋒槍已經主要是賣給**,但一旦部隊需要,無論多少都能很快滿足,畢竟這款成本不到10美元的衝鋒槍委實是太便宜了。。。。。。
不管如何。僅就眼前來說,十五集團軍的實力並未增強多少,為此胡衛東首先是狠抓後勤工作,以期可以重新利用強大的火力暫時彌補部隊戰鬥力下降帶來的不利影響。與此前激烈的戰時相比,這次規模空前的交換戰俘令之前還在血戰的中rì兩軍之間停戰了一個多月,胡衛東正好可以動員根據地群眾乃至部分國統區的愛國民眾來幫忙搶運,之前沒用這個辦法是考慮到鬼子的空中力量比解放戰爭時的**更強,而且下手更狠,為了儘量減少平民群眾的傷亡,胡衛東不到萬不得已不想用這一招,但現在這段難得的“和平”不好好利用的話,他就未免太蠢了,事實上胡衛東以交換戰俘來爭取時間的這次“緩兵之計”,除了避免鬼子在八路軍主力全數南下之前就不顧一切地與十五集團軍死拼之外,藉機解決後勤補給問題同樣是一個重要動機。
令胡衛東深為感動的是,豫西邊區竟然動員了超過500萬民工支前,加上山東根據地與兩地之間的國統區,總人數超過了800萬,幾乎佔到了三地總人口的1/8。這固然要感謝在中原局書記張浩以下無數黨員幹部的努力宣傳動員,現在正是農閒這個客觀條件也不能忽視,但即使如此,也足以說明中國人民根本不似很多“jīng英”所說的那樣愚昧和自私。然而這一幕在國統區卻從來出現過,兩黨得民心的程度與組織動員能力的差距顯而易見,只要有點見識的人,看到那浩浩蕩蕩的支前大軍之後,就都能知道抗戰的勝利只是時間問題,而赤sè黨的事業也一定能夠成功。。。。。。
第三百三十三章 再次借道
這次規模超大的民工支前持續時間並沒有歷史上淮海戰役前後的那次長,但因為人數更多,而且同時還有一萬多輛汽車參與運輸,因此所能運送到的補給反而更多。重新獲得充足補給的胡衛東總算鬆了口氣,但他先做的卻不是發起進攻,而是繼續完成自開始停戰時就動工的沿河防線,這一方面是為了防範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rì本華中派遣軍主力突然大舉反擊,另一方面則是考慮到,有了先進野戰工事構成的堅固防線之後,胡衛東就只需要在運河一線佈置一個軍的部隊便足以抵擋徐州rì軍的全力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