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中國可以全部退讓,任英法在中南半島鬥個你死我活。
至於朝鮮,除了市場可以開啟外,中國一步也不退讓。嚴厲禁止英法將手伸到朝鮮去。
楊滬生很明白,歷史上當日本強大後,它必然要將朝鮮作為踏腳板,先征服朝鮮,才能談得上征服中國。同理,要想讓日本屈服,朝鮮也是中國登上日本列島最好的踏板。
既然朝鮮對中國而言如此重要,楊滬生自然不能讓其他國家染指。吞併朝鮮是不可能的,想吞併一個國家豈能如此容易?你的征服只能培養反華勢力,最後總有一天讓你坐在火山口上。
日本明治重臣伊藤博文不就是因為當了什麼狗屁朝鮮統監讓朝鮮人給刺殺了嗎?而且當日本二戰戰敗後,獲得獨立的朝鮮半島,不管是金日城的北朝鮮,還是南方的大韓民國,反日是這倆個同民族國家國民所共同擁有的,楊滬生可不希望讓朝鮮人仇恨中國人。
對於朝鮮,楊滬生以為最好辦法就是成立一個親華政府。
中國畢竟是大國,而朝鮮是小國,在各方面(尤其是當兩國開放後,在市場方面),朝鮮對中國依賴性都很大,再加上朝鮮(包括日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用戰爭無法征服一個民族,楊滬生以為可以用經濟,尤其是文化,同化朝鮮,用不著中國耗費一槍一彈,又不會激起朝鮮人太激烈的仇視心態,這才是上上之策。
在外交上對英法做出如此重大讓步——楊滬生認為九成九的中國人在得知如此讓步後,會說自己在賣國——這是否值得?
新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只要給中國二十到三十年時間發展,楊滬生相信中國必然打個噴嚏,地球都要發抖。
要和平,自然不能與西方列強再次開仗。西方列強與中國遠隔千山萬水,在沒有世界第一的海軍時,中國就是取得戰爭勝利,這勝利也必然是在國內及周邊地區取得的,自己國力受到影響,卻無法讓西方列強付出相應代價——沒有強大的海軍,如何讓軍隊到人家國都城下去簽訂城下之盟?這種得不償失的戰爭,能少打,儘量少打。
至於日本,原本楊滬生是酒後一時頭腦發熱,如同惡作劇般給史秉譽出了一個刁難的問題。不過等他清醒後,卻對這個計劃有了極大的興趣。
在率領參議院調研組調查農村土改問題時,楊滬生還帶了不少書籍,仔細研究了明朝時期,中日之間貿易往來。
不看不知道,一看楊滬生掩卷拍案嘆息。
有關明朝貿易書中介紹到,在明朝,就是在朝廷嚴格執行禁海令,尤其嚴厲限制中日貿易時,中國絲綢向日本轉送,一年也能獲得白銀兩百三十五萬兩。
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初,日本國內漸趨統一,礦業技術及提煉方法有所改進後,從一五六零年到一六零零年,日本白銀年輸出平均數在三萬三千七百五十公斤到四萬八千七百五十公斤之間,這些白銀主要都是輸出到中國。
到了十七世紀初,日本白銀輸出到中國的,達到十五萬到十五萬七千公斤之間。
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一六零零年到一八零零年),日本輸出到中國白銀達到一萬噸,摺合成兩為兩億兩(一公斤二十兩制)。
這是如何龐大的一組數字?按照統計,同期十六世紀中期到十七世紀中期,流入中國的白銀中,美洲生產的達到三萬噸(看到這個數字,楊滬生真希望自己回到的是宋朝而不是清末,要是宋朝,他一定率領遠洋艦隊登陸美洲,佔領這座大銀礦了),日本生產的是八千噸,總數達到三萬八千噸,其中七千到一萬噸白銀最終留在了中國。如沒有這些銀子,中國的銀本位制度是肯定無法實行下去的。
兩個主要產銀子的地方,美洲太遠,楊滬生就是想伸手,他的手也夠不著。至於日本,這可是近在眼前的。
與中國一樣,現在的日本剛剛開啟國門,國內局勢動盪不已,而中國眾多人口,遼闊的國土上蘊涵著豐富的戰略物資,這個優勢日本沒有。
現在解放區自己的造船廠已經能製造兩千噸級風帆鐵甲艦(全蒸汽,現在看來既不實惠,也沒必要。),而日本的橫須賀制鐵所現在還沒有竣工,就算竣工了,暫時它也只能造些幾百噸的小船,說不定還是木頭的。
造船雖然比買船要貴許多,但自己不能建造軍艦,萬一打起仗來,只能受制於人。在這方面,日本與新中國之間差距實在太大。
武器裝備中國全部可以自給,而日本只能購買國外產品,這,就是中國與日本之間最大差距。有如此差距,如不乘機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