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下,土崩瓦解了。絕大多數陣地不是在經過激戰後,保軍力竭被迫放棄,而是那些保加利亞人在看到日軍瘋狂的樣子後,嚇得一槍未放,丟棄陣地跟兔子一樣向自己國家方向亡命奔逃。那些保加利亞人生怕跑的慢了,給日本人糾纏住,到時候日本人拉響手榴彈,他是肯定死了,自己也沒活的機會。
讓中國混編陸戰旅流了太多血的保軍陣地,居然讓一千多日本人一衝而過,除了炸死的,保加利亞人不是逃跑了,就是嚇懷了,實在跑不動,乾脆放下武器高舉雙手期待日本人能給他們符合日內瓦公約的待遇。
保加利亞人的崩潰讓後面觀戰的中國將領很沒有面子。兵強馬壯的混編陸戰旅損失了一個旅長,傷亡超過百分之三十,基本打殘了,可最後只佔領了很小的一塊海灘。而日本人半天工夫就開啟突破口,一比較,好象日本人把中國人給比了下去,這讓自認為自己是亞洲領頭人的中國將領們面上無光。幸好郝潔戰死了,不然上級非要給他幾雙繡花鞋穿穿不可。
不光高階將領們不高興,連徐永晉這樣的在日軍中擔當顧問的中國軍人也不高興,按照軍人道德,他們都竭力反對發動肉彈攻擊,認為在機槍和火炮面前,這簡直是找死。可事實卻出乎大家意料,抱了決死之心的日本人雖然損失略微大了點,卻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把中國軍隊都比了下去,這次戰鬥過後,這些顧問在日軍中的地位就顯得十分尷尬了。
“第五師團大捷!”
這樣的新聞在第一時間傳遍世界,中國和英國報紙上只是一句話帶過,中國認為這次勝利的取得是在遠征軍總司令中國的洪葵元上將指揮下才取得的,而英國報紙更偏重於英國艦隊給予的海上支援。在遠征巴爾幹的軍隊中,中國的混編陸戰旅被打殘後,一時沒有更多地面部隊可以投入戰鬥,而英國卻利用日軍開啟的橋頭堡,讓兩個殖民地師與他所掌握的日軍近衛師團和第一師團上了岸——為了證明自己陸軍還是有戰鬥力,很能打仗的,英軍也不強調必須要透過薩洛尼卡港口才登陸了。
第五師團打了勝仗的訊息,經過冷處理後,在中國和英國連一個小微漣都沒起來。
和中國與英國比起來。日本國內就大不一樣了。
這是日軍在參加大戰後取得的第一個有影響力的勝利(中國和英國報紙都刊登了日軍勝利的訊息,雖然並不長,一句話就帶了過去,但這已經足夠了)!在俄國戰線上,無能的俄軍指揮部造成了前線屢戰屢敗的結局,連帶著由遠東各國軍隊組成的特別集團軍也沒打過一個像樣的勝仗,現在,一個日軍師團擊潰了三個保加利亞師,多麼偉大的勝利啊!
當天晚上,日本全國到處都是提燈遊行慶祝的民眾,《讀賣新聞》組織的慶祝會足有上萬人參加,高呼勝利的吶喊將《讀賣新聞》編輯部窗戶上的玻璃都震落了地(上了第二天的花邊新聞:說明當時氣氛是多麼熱烈,而且“碎碎”平安,兆頭很好)。趁著這個勝仗,日本國內掀起了母送子去參軍,妻送夫上前線的感人場景。
一名日軍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學員,馬上就要出征了,出征前父母主持他與心愛的未婚妻完婚,在新婚之夜,妻子為了讓丈夫不帶任何負擔奔赴戰場,竟然在丈夫睡著後,留下一份遺書,微笑著割腕自殺,而他的丈夫第二天面對自殺的妻子,看了那份遺書,咬著嘴唇,一句話沒說,背上行囊奔赴廣島(廣島是日本集結部隊開赴海外戰場的地方)。這件事情被新聞界報道後,在日本國內又掀起了一股更加狂熱的從軍熱潮——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是除了他們自己,其他人都無法理解的。
在這股參軍浪潮中,日本輕而易舉地又建立了八個師團,那些剛剛放下鋤頭、扳手、鋼筆的農民、工人、學生,一船一船拉到海參崴,在那裡領取中國支援他們的武器,又乘坐火車到俄國西部,去給天皇爭取更大榮耀——用不著訓練,蘭加扎湖的勝利,證明只要發起肉彈攻擊,日本人可以用自己的鮮血,讓一切敵人心驚膽戰,望風而逃的。而抱著炸藥包向敵人陣地衝,這隻要膽量就成,根本用不著更多訓練。
一股民族自豪感在日本人胸膛裡激盪著——他們的鄰居中國和高麗就顯得有些尷尬了,中國和高麗可從來沒想到日本人的意志力具有這麼大的戰鬥力,不過日軍取得勝利的方法,兩國無論如何也不好意思讓自己的軍隊也學習學習——狂熱的軍隊抱著必死的決心邁出國內,國內工人每天工作十六到二十個小時(沒有節假日)支援戰爭,農村裡的農婦,學校裡的女學生浩浩蕩蕩進入慰安所,去當慰安婦撫慰士兵心靈,幫天皇撈取外匯好將戰爭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