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如上賓是他的主要特點,也是他得以發達的根本原因,並以一鳳泗大賈的!臨別贈言,改了字號。那大賈鼓勵他要時常如此待客,一再強調“時常”,他就索性將“恆升”布莊改為“唐時常布莊”,也果“時常”殷勤周到,自然也果興旺發達,到了1860年前,傳來了“長毛要攻打無錫”的訊息,為避兵災,唐家又遷至無錫東北的嚴家橋,距城近六十里,反而離常熟更近了些。雖說這裡位於大運河的一個小漢上,小橋流水人家,長煙垂柳物華,可在當時既僻處一隅,又無兵家之要,得以安逸度日,景溪唐公生得八子,均各不俗,便有了八個不俗的分支。其中尤以二房、六房為顯。六子俊培字竹山本已善經營,他和兒子雖不及他六弟與侄,可他的孫子君遠,重孫翔千(即前文所說的唐翔千)卻將其祖業宏大到了驚人的程度,可謂轟轟烈烈,大光門媚。次子洪培字梓良的一枝一直繁盛不衰,也大大地宏揚了祖業。景溪唐公創的家業雖大:置地六千餘畝,舊業布莊“春源”之外,又開辦了“德仁興”繭行、“同興”木行,建了唐氏倉廳,富甲一方,可待八分其家後,就各自中平了。
花開八朵單表一枝
六房的唐洪培梓良也生了六子,依次為:浩鎮,字郛鄭;滋鎮,字保謙;濟鎮,字若川;(四子闕名,早夭);漾鎮,字申伯;泳鎮,字紀雲。孫子再多,做祖父的也是個個喜歡,景溪公獨獨更寵愛六房的次子保謙,臨終日還特地將其叫至榻前,參與訣別,也正是為此,使他的這個愛孫棄仕經商的。
滋鎮保謙生於清同治五年(公元一八六六年),到他入塾讀書時,仍是“大清王朝”,自然也在實行科舉,雖說“洋務運動”此時已然興起並已漸抬頭,然而:“商非正途”、“正途唯科舉”的舊觀念仍是大佔上風。梓良公家道殷實,決意“投資”於兒子的做官上,遂將長、次、三各差兩歲的三個兒子幾乎是同時送進了家塾。三個兒子讀得都不錯,特別是長子。後來發現三子反而較次子更好,當父親的未免有些著急,因為這個次子不但是景溪公最鍾愛,冀望最高的,而且自幼算命便稱其為大富大貴,可如今竟不如其弟了,那怎麼行?可打罵又非唐家家訓的手段,梓良公就反覆誘導,自免不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苦讀聖賢書,善理天下事”之類。可是這個二公子卻總是不及乃兄乃弟!算術、算盤都精,然而,那是在科考科目之外,做不得數的。因此,哥哥郛鄭中了秀才,他仍不敢去考。轉年,弟弟也中了秀才,他仍要求其父緩期應考,直到哥哥、弟弟於癸已(公元一八九三年,恩科)、甲午(公元一八九四年)兩科,鄉試中金榜題名,中了舉。舉人在清時已具有了較高的地位,不僅可以參加“會試”,得到“進士”名分“正途”為官的資格,而且已可直接經“選舉”或自捐為官,甚至直接為知縣。因此都被稱為“老爺”,自然甚得人恭維,而老二保謙卻相形間被人冷落。甚至有人譏稱之為“夾板老爺”(夾在兩兄弟之間)!如今還是個“白丁”,處境十分尷尬,再要請準續讀幾年的話也難以出口了。所幸他早已握了一個可靠的擋箭牌在手,而目下時勢也為他提供了一個適宜的條件。所謂擋箭牌,就是他祖父景溪公的臨終遺言,由於祖父格外地寵愛,他對祖父也敬重如神,這遺言在眾多的水旁鎮字輩中唯有他得以親聆,故而更加重視,不僅能背誦如流,而且果真地深銘五內,每一思及,就似乎他祖父那蒼老的、十分熟悉而此刻似又有些陌生的聲音便響在耳際:
“我期望子孫後代讀書中舉,但如讀書無成,便應學習一業,庶不致遊蕩成性,敗壞家業!”
景溪公在以官為重的時期,能給孫子留出另一條退路,也是用心良苦的。可遺言的主旨,仍是寄望子孫為官,“學習一業”不過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以防“遊蕩成性,敗壞家業”的一種措施。可如今唐保謙抓住了這“學習一業”向父母提出他無意於仕途,不是不從祖父的第一遺訓,而是如今“讀書中舉”已大不如前,中舉的終極目的無非是做官,而官已越來越不好做了,他不想做官,故從祖父的第二遺訓,學習一業。倘要做官,經商後一樣可捐,方是真正的不違祖訓,何必必走“中舉”一途?當時由於洋務運動已然盛興,商人的地位因之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不但不被輿論視為“末商”或“末奸”,不再在社會地位上居“末”,而且受到了重視與鼓勵,商人可以捐官了。這是對唐保謙甚為有利的,他就是抓住了祖訓的“理論根據”與眼下的“事實根據”,說服了乃父梓良公同意放棄仕途走“學習一業”的,也果甚為爭氣——說句閒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