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所攝,不由得渾身為之一震。那天晚上,正好周信芳貼演《走麥城》,那
位朋友也去看了。當演到關公顯靈,活捉潘璋時,周信芳的兩眼一瞪,在幽
暗的燈光下,眼珠黑白分明,威靈顯赫。那位朋友忽然發覺,這和他白天在
關帝廟所見的關公塑像一模一樣。後來,當他讚揚周信芳的關公戲演得真
“神”時,周信芳卻謙遜地說:“我還差得遠呢!要是三老闆還在世,我真
不敢演呢!”
“麒麟童”的由來
“麒麟童”,這是個響遍大江南北的藝名。可是,周信芳這個藝名,卻
是無意中得來的。
一九○七年,周信芳才十二歲。他跟著戲班子到上海演出,唱娃娃生。
當時,因為早已超過七歲,故而藝名已改為“七靈童”。唱打炮戲的前一夜,
前臺照例要貼海報,戲班就特地請了一位擅長書法的者先生來寫海報。
者先生姓王,是上海人。他在寫海報時,把名字搞錯了。因為北方話的
七靈童和上海話的麒麟童發音十分相似,王老先生聽了前臺管事報的藝名七
靈童,誤以為是叫麒麟童,於是他依此寫好海報,並且馬上貼了出去。當時,
後臺忙著準備開鑼,這件事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第二天,《申報》和《時報》都登出了“麒麟童昨夜演出”的訊息。直
到這時,班主才知道寫錯了海報,於是重新請人寫了一張貼出去。可是,就
在這天晚上開戲之前,許多觀眾卻嚷著要看的是麒麟童,而不是七靈童。這
樣一來,班主只得將錯就錯,再次改寫海報。從此,周信芳的藝名就正式改
為麒麟童了。麒麟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它的形狀像鹿,獨角,全
身披著麟甲,是吉慶祥瑞的象徵。為此,周信芳的父親和班主還特地把他帶
到那位寫海報的王老先生家裡,點起大紅蠟燭給老先生叩頭,感謝他給周信
芳起了一個吉祥而又動聽的藝名。
那時,上海九畝地有個梨園公所辦的小學,名叫臻伶學校,由南方名旦
馮子和主持。周信芳就在這兒唸書。他上午上學,晚上唱戲。周信芳沒有正
式進過科班,也沒有上過中學、大學,沒有接受系統的文化教育,但從小卻
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併成為他平生一大愛好。
第二章進喜連成前後
父親的教誨
周信芳在上海雖然已經小有名氣,但周慰堂深深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
天,為了使周信芳增強技藝,開闊眼界,決定讓他負笈北上,朝聖京劇的故
鄉。
臨行時,周慰堂拉著周信芳的手,語重心長地說:“要唱到老,學到老。
倘若後臺有人指點你的錯誤,你要垂手站立,恭恭敬敬地聽他指教,就是跑
龍套的來說你,也要如此。你不可輕視他是跑龍套的。他雖站在兩邊,但是
當中的好角色,比你見得多。他既來說與你聽,一定有好處來教授。俗話說,
一字便為師,怎好傲慢無禮。雖則往往有不合之處,那就要你自己去選擇。
聽到了好的意見,下次就改一下,不好的自然也就不採用了。但是你當時不
準和批評的人爭辯,埋沒人家的好意。。”。
周慰堂這一席話,對周信芳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周信芳一直牢記著父親
的談話,並照此身體力行。
一九○七年,周信芳先到煙臺、大連、天津。這幾個地方都是北方的重
鎮,同時也是北方重要的京劇碼頭,經常有京劇名角登臺,觀眾也大多是內
行。所以在這些地方,戲不大好唱,稍有閃失,便會栽跟頭。周信芳特別謹
慎,凡事虛心向前輩和同行請教。由於他功夫紮實,演戲認真賣力,所以給
觀眾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天津,他曾與餘叔巖同臺,餘叔巖當時藝名為“小
小余三勝”,周信芳的名聲開始在北方觀眾中傳開。
一九○八年,周信芳首次來到京劇的發源地北京,並進入了當時中國京
劇的最高學府、最負盛名的京劇科班喜連成科班進修深造。
喜連成科班成立於清光緒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