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的新編集團軍與民兵,羅耀武有足夠的信心,在天津東部地區與部署在唐山的美日聯軍主力部隊拼個旗鼓相當。
當然,真打起來,肯定是兩敗俱傷。
即便如此,羅耀武也滿足了,因為東北軍的受要任務就是大規模殺傷美軍有生力量。
如果能夠在一場會戰中打垮四個美軍主力師,取得殲敵數萬的戰績,就算美日聯軍繼續進軍北京,也將無功而返。
當然,劉誠志並不支援羅耀武的這一作戰計劃。
只不過,在陳必時來到北京之後,羅耀武獲得了最大的支援。不管怎麼說,劉誠志不可能同時質疑兩個戰區司令官的決策,也就沒再提出反對意見。
打著如意算盤的,不僅僅是羅耀武,帕特里奇也有著同樣的想法。
在第三次南京會戰中,帕特里奇總算找到了感覺。雖然沒隔多久,但是帕特里奇已經總結出了經驗,即在攻堅戰中,最重要的不是突破中**隊的戰略防線,攻佔大城市周邊的戰略據點,而是打掉中**隊的反擊力量。要知道,在前兩次南京會戰中,東南軍能夠打退美臺聯軍,主要靠的就是充足的反擊兵力。打到第三次南京會戰的時候,東南軍因為兵力嚴重匱乏,只能死守南京,沒能發起有威脅的反擊行動,最終丟掉了南京。
受此影響,從一開始,帕特里奇也盯上了部署在天津的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六十五集團軍,並且將殲滅這兩個主力集團軍當成進軍北京的主要任務。
毫無疑問,帕特里奇找對了方向。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帕特里奇對進攻行動做了精心部署。
首先,美日聯軍在唐山集結了四個美軍主力師與八個日軍主力師團。為了達到牽制東北軍的目的,即讓極具戰鬥力的第十五集團軍留在北京,無法南下配合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六十五集團軍作戰,帕特里奇還在承德部署了同等規模的主力部隊。當然,帕特里奇的另外一個想法就是,在天津取得重大勝利之後,在北面開闢第二條主攻方向,從南北兩個方向上進攻北京。
這兩路部署,都沒有什麼新奇的。
關鍵就在中路進攻上。
從部署上看得出來,在這條進攻線路上,帕特里奇也部署了四個美軍主力師與八個日軍主力師團。關鍵就是,用與攻打遵化的,只是其中的一半主力部隊,另外一半主力部隊則留在了後面,充當預備隊。看上去,帕特里奇留下預備隊,是打算在攻佔遵化之後,擴大突破口。事實上,帕特里奇完全可以將這支擁有兩個美軍主力師與四個日軍主力師團的龐大部隊用在南面的戰場上,與部署在唐山的主力部隊圍殲東北軍的兩個主力集團軍。如此一來,美日聯軍就能在天津戰場上佔據絕對的兵力優勢。
當然,這肯定會對美日聯軍攻打遵化產生影響。
從戰場局面來看,只有在打下遵化之後,美日聯軍才能殺入天津。原因很簡單,不比第十五集團軍差的第十六集團軍就部署在遵化西邊,如果美日聯軍沒能在遵化突破第四十集團軍的防線,也就無法牽制住第十六集團軍。到時候,羅耀武肯定會讓這支非常擅長防禦作戰的部隊火速南下,在遵化南面構築起一道防線,擋住南下的美日聯軍。如此一來,從唐山出發的美日聯軍就很難在天津戰場上佔據絕對的兵力優勢。
在帕特里奇看來,第四十集團軍的戰鬥力一直不怎麼樣,打下遵化不會有多大問題。
事實是,問題就出在遵化。
在東北軍的七個主力集團軍中,第四十集團軍的戰鬥力確實較差,僅比第二十七集團軍好一些,可是幾個月下來,第四十集團軍已經在遵化構築起了極為堅固的防禦陣地,還在第三次南京會戰期間得到增強,獲得了相當於一個摩步師的主戰裝備,因此具備了較為頑強的防禦能力。
更重要的是,第十六集團軍一直在第四十集團軍身後,第二十七集團軍也在附近。
面對美日聯軍的時候,第四十集團軍基本上沒有後顧之憂,也就打得非常頑強,沒有給美日聯軍多少機會。
遵化的戰鬥從十七日打到十九日,兩天多下來,美日聯軍進展甚微。
開戰不利,讓帕特里奇非常惱火。問題是,現在騎虎難下,如果不能迅速拿下遵化,美日聯軍就很難在其他方向上取得主動權。受此影響,在十九日下午,帕特里奇不得不命令留在遷安市的一個美軍主力師與一個日軍主力師團前去增援。
打到這個地步,帕特里奇也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了。
當天晚上,駐紮在唐山的美日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