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他手裡,幾支擅長打防禦戰的部隊都用上了,剩下的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六十五集團軍以進攻能力突出為主。再說了,在把部分主戰裝備交給第十五集團軍之後,這兩個集團軍的戰鬥力也嚴重下降。
能夠頂替第十六集團軍的,只有第二十七集團軍。
幸運的是,第十六集團軍確實是一支極為擅長打防禦戰的部隊,而且從前線返回的基層指揮官非常清楚該如何部署防禦陣地。
正是如此,在與第二十七集團軍換防之前,第十六集團軍有數個月的時間將承德變成一座軍事要塞。
如果沒有第十六集團軍在承德構築的防禦陣地,第二十七集團軍肯定守不住承德。
問題是,再為堅固的防禦陣地,也不能包管永遠擋住敵人。
受此影響,羅耀武不得不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先把敵人放進來,拉長戰線,再利用步兵擅長打山地戰的特點,在敵人的戰線後方發動一場大規模戰役,瓦解敵人攻打承德的進攻行動。
為此,羅耀武對剩下的兩個主力集團軍做了調整。
這次,擔當主力的是第六十五集團軍。
因為裝甲部隊在山區內的活動受到限制,所以羅耀武讓第六十五集團軍把剩下的全部主戰裝備都移交給了第三十九集團軍,並且用第三十九集團軍的一個步兵師替換下了第六十五集團軍的裝甲師,使第六十五集團軍成為了一支純步兵部隊。
問題是,即便在山區裡面,步兵的突擊能力都非常有限。
增強步兵突擊能力的法子只有一個,那就是增加兵力。為此,羅耀武將兩個新編集團軍編入了第六十五集團軍,並且採用一加二的方式,為第六十五集團軍的所有基層部隊都增加了一倍多的兵力。
這樣一來,第六十五集團軍的實際戰鬥編制將近十萬人!
因為正規軍缺乏分散作戰的經驗,而且也不太熟悉純步兵的戰鬥方式,所以羅耀武還將召回來的游擊隊編入了第六十五集團軍,為每一個步兵連都配備了一支遊擊小分隊,並且安排了以當地人為主的嚮導。
加上另外投入的三個新編集團軍,五個游擊區的游擊隊,一個民兵縱隊,當時部署在山區裡的兵力將近三十萬。
毫無疑問,這是一支規模龐大的作戰力量。
只不過,羅耀武並不打算集中使用這支兵力。
原因很簡單,中**隊沒有制空權,也沒有火力優勢,甚至沒有基本的裝甲保護,步兵集中活動,只能成為美日聯軍空中力量與遠端炮兵的靶子。雖然羅耀武並不懷疑官兵們英勇奮戰的鬥志,但是傷亡過大,一定使得反擊行動失去意義。
為此,羅耀武決定打一次“百團大戰”。
包括第六十五集團軍在內,所有參與了反擊行動的作戰部隊都以營團為單位,每一支突擊力量的兵力均不超過兩千人,分散成上百支突擊部隊,分佈在美日聯軍整條後勤補給線附近,並且同時發起進攻。
可以說,這也是打擊美日聯軍後勤補給線最有效的法子。
雖然帕特里奇早就預見到,中**隊會襲擊美日聯軍的後勤補給線,也為此準備了一支兵力可觀的救火隊伍,但是第四步兵師就一萬多人,加上幾個國民警衛隊師,也就只有幾萬人而已。
毫無疑問,這點兵力,絕對不可能同時應付上百場襲擊。
事實上,美日聯軍的指揮系統也不可能同時應付上百場戰鬥。
對羅耀武來說,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他只需要向前線作戰部隊下達進攻開始的命令,戰鬥結束之後,各作戰部隊都將在當地嚮導的引領下撤出戰鬥,不用他操心。至於作戰過程中遇到的麻煩,羅耀武更不用考慮,因為這是前線指揮官的事情。
對羅耀武來說,最需要關注的,就是選擇最佳時機。
十三日上午,第二騎兵師殺入承德市。
雖然此時第二騎兵師的主力還在城外,而且第四步兵師還沒有完成防禦部署,但是羅耀武並沒下達進攻命令。
原因很簡單,第四步兵師的到來,表明帕特里奇已經認識到了後勤補給線上的漏洞。
如果在第二騎兵師全面投入承德戰役之前發起進攻,美日聯軍很有可能暫時放棄攻打承德的作戰行動,用兩個、甚至三個主力師守衛後勤補給線。毫無疑問,在這種情況下,針對美日聯軍後勤補給線的進攻行動一定事倍功半。
只有在第二騎兵師全部投入戰鬥,無法從承德抽身之後,才能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