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死的戰友。
其他幾個空降兵有同樣的想法,只是沒人率先起身,離開即將起飛的直升機。
CH-47騰空而起,向西南的桃園機場飛去。
葉振邦在這個時候長出口氣,時間幫他做出決定,不再需要為道德與責任問題與自我做鬥爭了。
因為空降15軍的野戰醫院已經跟隨軍部轉移到苗栗,所以葉振邦他們將在桃園機場換乘Mi-17,再前往苗栗。
此時,空降15軍軍部,羅耀武正在參加陳必時召開的影片電話會議。
“剛剛收到軍部直屬偵察營發回來的訊息,已經攻佔基隆港司令部大樓,雖然沒有抓住顏學成、黃巍文與章欽忠,但是奪取了臺軍的通訊指揮系統,薛華毅已派出增援部隊,預計天亮前就能控制基隆港。”
說完,羅耀武低頭點菸,瞟了眼螢幕上的吳興凡。
雖然即時傳輸的影片畫面解析度並不高,影象不是很清楚,但是看得出來,吳興凡暗自鬆了口氣,整個人都精神了許多。
讓空降15軍精銳特種部隊火速救急,不是吳興凡的主意,而是陳必時的主意。
羅耀武知道,那個從小養尊處優的**是個不見棺材不落淚的傢伙,在此之前他已經丟掉一個半兩棲旅,再丟掉一個兩棲裝甲旅也不會使他的罪責更重一些,所以他絕對不會為了幾千個從未謀面的基層官兵向冤家對頭請求援助。
人與人的巨大差別,有時候很難理解。
陳必時也是將門之後,可是在為人處事、在大局觀上絕非其他**能比。吳興凡不肯出面,陳必時只能親自出面,用五分鐘說服羅耀武,讓他派出最精銳的特種兵,替兩棲部隊解除滅頂之災。
這絕對不是替他人為人作嫁。
哪怕是吳興凡找上門來,羅耀武也會出手相助。
羅耀武追隨陳必時,不是因為羅陳兩家交往密切,而是陳必時有著其他高階將領沒有大局觀,這也是羅耀武一直在努力學習的東西。
突襲衡山指揮所後,臺海戰爭的大局已經明朗。
雖然勝負尚未確定,但是雙方都錯失了速勝的最佳機會。
不管能不能打下臺北,因為張秀英已經逃到高雄,所以下一階段,大陸將採取“北守南攻”的戰略,爭取在美日聯軍大舉介入前攻佔臺南與高雄,依託中央山脈,在臺島南北兩端打一場消耗戰,用巨大的損失傷亡迫使美日聯軍撤兵。
統一戰爭演變成持久戰,算得上是羅耀武等人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之一。
可是這已是實現統一的唯一法子。
因為臺島東部地區,只有與臺北一山之隔的宜蘭較為平坦、是用兵之地,而花蓮與臺東地區的沿海平原都比較狹窄、無法供大部隊展開,所以美日聯軍出兵參加地面戰爭,首選宜蘭,並且會以宜蘭為跳板反攻臺北。
“北守南攻”戰略能否成功,首先得看“北守”是否穩固。
要想穩穩守住,就得擴大防禦縱深,也就得拿下臺北,把戰線推進到雪山山區,堵住美日聯軍進入臺北平原的通道。
因為基隆港距離海壇島不過兩百公里,不但在戰術彈道導彈的打擊範圍之內、也在遠端火箭炮的打擊範圍之內,所以美日聯軍在臺北地區發起兩棲登陸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沒有需要在攻佔臺北之前攻打基隆。
從戰術上講,只要拿下臺北,基隆就成危地,守軍將不戰自潰。
問題是,吳興凡的私慾既讓數千名兩棲部隊的官兵身陷險境,也讓陳必時不得不把進軍基隆的作戰行動提到攻打臺北之前。
如果在幾天前,這算不上大問題。
在兵力充足的情況下,先打臺北還是先打基隆,只是進軍順序上的問題。
可是在兵力不充足的情況下,這就不僅僅是進軍順序的問題了。
最受傷的肯定不是羅耀武,反正他一直衝鋒在前,“受傷”是家常便飯。
這個時候,吳興凡剛剛做完彙報。
與以往一樣,這個在軍校裡從沒憑自己的本事拿過及格以上成績的兩棲部隊司令的作戰報告沒有任何意義,除了口水話還是口水話,根本不像簡明扼要的軍事報告,而是通篇白話的政府工作報告。
“雖然兩棲部隊盡了全力,但是現在局勢緊迫,還要再接再厲。”陳必時最出眾的才能就是處事圓滑,“戰局發展出人意料,必需對部署做出調整。四十三師控制基隆港後,兩棲裝甲旅前去接防,負責基隆的防禦重任。”
好戲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