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佔領瀋陽後,美日聯軍卻沒有立即進軍。
名義上,美日聯軍強攻瀋陽後,各部隊的傷亡情況都比較嚴重,特別是擔負起強攻任務的五個小日軍師,還有部署在外圍的美軍第二騎兵師與第二機步師,需要時間補充休整。實際上,讓美日聯軍停下來的主要原因並非如此。
羅耀武迴歸,影響絕對巨大。
如果說在此之前,福田康夫還不認為這個在幾個月前還是少將軍長的前線司令官有多大的本事,那麼在眼睜睜的看著十多萬中國軍人揚長而去之後,他就不得不承認。帕特里奇對羅耀武的評判沒有錯。
這是一個對手,一個厲害的對手。
羅耀武能在被美日聯軍重重圍困的瀋陽把十多萬人馬救出去,在更廣闊的戰場上,他就能夠給美日聯軍制造更大的麻煩。
繼續進軍,那得三思而後行。
瀋陽戰役打完後,帕特里奇也意識到,他又被羅耀武擺了一道。
很明顯,羅耀武手裡確實沒有足夠的兵力,不然不會如此重視瀋陽城內的兩個。主力集團軍,更不可能拼著老命把這兩個集團軍救出來。能夠成功解圍。靠的不是外圍部隊,而是羅耀武的名聲,特別是在美日聯軍指揮官心裡的地位。
與帕特里奇打了幾個月,他就沒有玩個小手筆,這次玩了個小花招。就把帕特里奇騙得團團轉。恐怕也只有羅耀武辦得到。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帕特里奇膽子弓大一點,認定中國軍隊是強弩之末,集中手裡的兵力,還真有可能反咬一口,讓羅耀武賠了夫人又折兵。
說起來,這還真有點唱空城計的味道。
只不過,羅耀武是在城外唱的這出戏,而且聲勢更加浩大。
當然,他能唱成這出戏,靠的還是龐大的民兵部隊。之前已經提到過,為了掩護主力部隊的行動,新編集團軍與民兵縱隊都依照主力部隊的編制,出去活動的時候,更是唯恐天下不知。
這麼一搞,帕特里奇也就很難透過戰術偵察確定羅耀武手裡的兵力了。
後悔歸後悔。這世上也沒有後悔藥。
打下瀋陽後。帕特里奇沒有催促福田康夫立即進攻,並不是說他有多害怕羅耀武。情況再明顯不過了。羅耀武手裡沒兵,就算在後方組織起了防線,也只能動用新編集團軍,幾個主力集團軍的戰鬥力還沒完全恢復。威脅並不大。
主要原困,還是在美日兩軍的戰略上。
眾所周知,瀋陽是東北的交通樞紐中心,北上是吉林與黑龍江,南下直抵遼東灣。西南則是進軍華北的大路。往西北還能進入內蒙。
正是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讓美日聯軍把重點放在了這裡。問題是,打下瀋陽後,該如何進軍?
如果說。在戰術上,帕特里奇與福田康夫還算各有見解,那麼在戰略上。兩人就完全不搭邊了。
福田康夫的觀點是,首先掃蕩東北地區。先在東三省站穩腳跟。再進軍華北。
帕特里奇的觀點則截然相反,認為應該先進軍華北,打下北京之後,再回過頭來攻佔東三省。
與其說是兩人的戰略分歧,還不如說是美日兩國的政治分歧。
福田康夫的態度,實際上就是日本的態度。這並不是說日本有能力吞下東三省,即便日本有這個野心,美國也不會答應,畢竟臺灣當局擺在那裡。
美國早就向臺灣當局承諾只承認一箇中國,而且是一個完整統一的中國。絕對不會肢解中國。如果辦不到,臺灣當局就無法向全體中國人交代。在大陸的政權也就不會穩固。扶不起臺灣當局,美國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擊敗中國,也就無法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日本當局的實際目的就是希望讓美軍擔負起更多的作戰任務。
向吉林與黑龍江進軍,不管日軍打主力、還是美軍打主力,現在的兵力都不夠。就算日本當局已經答應第三次增兵。並且承諾最終將派遣軍擴充到一百萬,可是這些部隊不可能立即到達,而且對佔領大半個。中國來說也不夠。如此一來,美國就得向東北增兵,並且擔負起主要作戰任務。
帕特里奇主張南下,實際上就是針對這個問題。
雖然在東北戰場上,美軍的規模僅相當於日軍的一半,但是美軍傷亡的官兵比日軍多得多,畢竟在日軍參戰之前,美軍就有重大損失。繼續向東北增兵不是沒有可能,只是美軍要儘量避免衝鋒陷陣。
向南進攻,戰場就那麼點大小部隊多了也容不下。
即便需要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