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於此,美軍甚至不需要把控制站送上臺島,而是部署在日本的宮古島上。
雖然靠後部署會影響無人攻擊機的作戰效率,“死神”從宮古島上起飛之後,需要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達戰場上空,返航需要同樣多的時間,所以巡邏時間只有十二個小時,但是靠後部署的最大好處就是降低了保障難度,不需要向前線運送燃料彈藥,控制人員的安全也有保障。
自從五年前在阿富汗戰場上亮相後,“死神”就成了美軍的“秘密武器”
參戰的最初幾咋。月裡,“死神”執行了十多次攻擊任務,用“地獄火”導彈與鐳射制導炸彈炸死了包括塔利班頭目在內的眾多恐怖份子。幾年前,好萊塢的一部叫著《鷹眼》的電影中,“死神”還秀了幾把。
大概是在阿富汗戰場上的表現過於出色,美軍一度打算用“死神”取代“雷電”
雖然實戰證明,“死神”肯定取代不了“雷電”但是“死神”的優勢也很突出,即“雷電”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掛著八枚導彈在戰場上空巡邏十多個小時,在接到呼叫後的半分鐘內就用導彈發起攻擊。
巨大的滯空時間,加上不弱的載彈能力,讓“死神”有了用無之地。
問題是,“死神”的缺點刨良突出。
雖然無人攻擊機被擊落之後不會造成*人員傷亡,單價在一千萬美元左右的“死神”也比任何一種有人戰鬥機廉價得多,但是受通訊控制系統、氣動佈局等因素限制,“死神”一般在四千米以上的中高空執行巡邏任務。
過高的巡邏高度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嚴重依賴感測器與電子偵察裝置。
為此,“死神”不但配備了具有好幾個鏡頭的高解析度光電,紅件攝像機,還裝備了毫米波合成孔徑雷達。不管怎麼說,隨著電子技術進步,各種電子裝置的價格直線下降,美軍把能找到的電子裝置都塞了進去。
可惜的是,再好的電子裝置都代替不了人的眼睛。
舊這類攻擊機在執行攻擊任務的時候,如果無法透過偵察裝置看清楚目標,飛行員就會降低飛行高度,從目標上空飛過,用眼睛去辨別目標。實戰中,即便是同樣配備了大量電子偵察裝置的小。也主要在超低空活動,飛行員更喜歡用眼睛來判斷情況,而不是完全依靠電子裝置。
可惜的是,“死神”沒有飛行員,也就沒有法子目視攻擊。
完全依靠電子偵察裝置,很容易受到欺騙。
比如在阿富汗戰場上,“死神”就發現過奧馬爾的車隊,結果因為花費太多的時間甄別目標身份,等到搞清楚情況的時候,目標已經離開了攻擊範圍。
又比如,在九月十日下午。平鎮工業區的戰鬥中,美軍就遇到了“怪事情”
因為第三步兵師第步兵旅已經依照命令,沿著空降兵的防禦區域構築了環形工事,把空降兵困在了工業區內。等到一切準備妥當之後,第2步兵旅就將沿著工業區東面的公路向南運動。一切順利的話,第3步兵旅也將從這條線路南下。
也就是說,美軍放棄了攻佔平鎮工業區的想法。
當然,美軍也沒有打算放過盤踞在工業區裡的空降兵。第2步兵旅南下後,第步兵旅將繼續攻打工業區。如果空降兵打算阻擊南下的第2步兵旅,美軍就將利用環形工事與密集火力,將空降兵消滅在工業區內。
計劃很周密。現實卻不太理想。
從下午開始,情況就變得與美軍預料的不太一樣了。
因為美軍的空中力量已經依照帕特里奇的承諾,前去支援正在葫蘆坑苦戰的日軍,所以當平鎮工業區裡出現大量可疑目標的時候,美軍只能動用在戰場上空巡邏的“死神”用昂貴的“地獄火”導彈進行攻擊。
不到一個小時,四架“死神”上的三十二枚“地獄火”導彈就用光了。
這還沒有結束。因為還有大批可疑自標,所以美軍馬上呼叫了炮火支
轟點後,可疑目標再次出現,美軍不得不呼叫更支援,讓部署在宮古島的部隊再次派出無人攻擊機。
雖然在此期間,美軍也懷疑過那是空降兵搞的鬼魔術,目的就是消耗美軍的彈藥,牽制美軍的行動,但是在第二批“死神”趕到之前,至少有三名美軍的戰地指揮官在前沿陣地被狙擊手擊斃,還有兩輛坦克遭到火箭彈襲擊。
如果不是炮擊來得及時,恐怕美軍的環形包圍圈就被空降兵突破了。
受此影響,美軍不但呼叫了更多的無人攻擊機,還讓已經做好準備的第2步兵旅留在了中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