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的主帥,全殲日軍第十師,另外還消滅了好幾萬敵人,但是中國軍隊的損失也不僅陣亡官兵就超過八萬人,大多是在會戰前兩天的強攻中犧牲的,各部隊的減員情況,特別是幾個主力集團軍的減員情況非常嚴重。
更要命的是,會戰打完之後,東北地區的軍事物資再次告急。
這次,不但糧食告急,連彈藥都告急。
雖然東北有不少兵工廠,補充彈藥不算麻煩,但是在滿足了東北戰場之後,就很難向東南戰場輸送彈藥了。
如果說影響,羅耀武被調離東北戰場絕對最為嚴重。
服部留名只是帕特里奇的替代品,而且從本質上講,他還替代不了帕特里奇。沒有服部留名,帕特里奇照樣能夠玩轉東北戰場。可是沒有羅耀武,不管是姚萬平、還是黎衛東,都玩不轉東北戰場。
從戰場局勢上來看,丟掉莊河,對美日聯軍來說,不算是真正的損失。
本來美日聯軍的兵力就不夠小韓軍又無戰意。中國軍隊能在整條戰線上安起反擊,與美日聯軍將戰線拉得太長有直接關係。
丟掉莊河之後,美日聯軍的防線大大縮短,能夠集中兵力守衛丹東與東港,韓軍也能集中部署在靠近朝鮮半島的丹東。如此一來,美日聯軍戰線過長的問題反而不存在了。
因為後勤保障不成問題,所以美日聯軍很快就能恢復戰鬥力。
也就是說,就算中國軍隊也能迅速恢復戰鬥力,都很難在東港與丹東取得突破。
更何況,中國軍隊還無法迅速恢復戰鬥力。
要說損失的話,只能說第十師全軍覆沒,著實讓帕特里奇肉痛。
這可是日軍的王牌部隊,戰鬥力與第七步兵師不相上
少了這支部隊,美日聯軍防守不成問題,可是要想立即發起進攻,顯然不大現實。這樣一來,帕特里奇首先要做的就是催促日本增兵。當然,他也得催促加布裡埃爾,儘快把承諾的增援部隊派到東北去。
讓帕特里奇如此積極的原因也很簡單:羅耀武完蛋了。
一直以來,真正擋住了美軍的就是羅耀武。用帕特里奇的話來說,羅耀武的軍事才華至少頂得上五個主力集團軍。
正是在他的統帥下,中國軍隊才能在東北戰場上四戰四捷,讓美日韓聯軍在突破了鴨綠江防線後再難寸進。更重要的是,羅耀武在東北地區的聲望很高,帶動起了東北民眾的抗戰積極性。
可以說,他不僅僅是軍事統帥,而是東北地區的定海神針。
有他在,美日韓聯軍就別想取得重大突破,至少不可能在把東北當次要戰場的情況下取得重大戰略勝利。
而此時,美軍根本不可能把東北當成主戰場,因為東南戰場上的戰鬥打得正激烈。
少了羅耀武,暫且不說對中國軍隊計程車氣有多大影響,僅僅是替代他的人,就沒有法子像他那樣指揮部隊作戰。
這就是帕特里奇看到的機會。
只要能夠及時發起進攻,就有很大的掌控撕開中國軍隊的防線,甚至能夠從丹東打到瀋陽,開啟進軍中國腹地的大門。
至於攻打遼東半島,根本不在帕特里奇的考慮之中。
這也不難理解,瀋陽才是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國軍隊必需捍衛的城市。這裡還有支援中國軍隊作戰的軍事工廠,以及四通八達的鐵路與公路。只要能夠拿下瀋陽,就能迅速掃蕩整個遼河流域,甚至有往進軍華北。
羅耀武不在,正是攻打瀋陽的大好機會。
為此,帕特里奇在二十七日就飛往東京,親自找到了日本國防大臣。
帕特里奇是軍人,而不是政治家,更不是外交家。見到日本國防大臣,他只提出了一個要求,即日軍第二批入華部隊必需在三月十日前到達,規模由十個師增加到十五個師。作為包管,帕特里奇也承諾向東北增派五個。美軍師,並且統一美日兩軍的後勤保障工作,仍然由日本安排前線指揮官。
雖然帕特里奇的這一行動超過了軍人的職責範圍,但是得到了加布裡埃爾的支援。
美軍參聯會主席也在電話中向日本國防大臣承諾,只要日軍增援部隊及時到達,美軍不但會增派五個師的兵力,還將為日軍提供作戰所需的彈藥物資。雖然只是部分彈藥物資,但是對日軍來說,卻非常重要。
原因也很簡單,日本的戰爭動員才剛剛開始,各大兵工的產能還沒有發揮出來呢。
再說了,奧康納承諾提供的戰略物資才剛剛啟運,要到三月中旬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