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東西一線以南地區集結。至此,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結束。
激戰過後,李奇微乘直升機到達砥平裡,他看到陣地前還有數百具尚未掩埋的中**人的遺體。參加砥平裡戰鬥的志願軍各部損失較大。四十軍參戰的三個團死傷1830餘名官兵,在向上級報告傷亡情況時,泣不成聲。
砥平裡戰鬥給交戰雙方以不同的啟示。美軍以死傷800人的代價守住砥平裡,並得到成功的經驗。從此,美軍放膽守衛孤立的據點。美、韓軍方非常重視砥平裡戰鬥所產生的後果。《美國第8軍簡史》稱:“第2師在砥平裡的英勇堅守後來證明是擋住共產軍進攻的轉折點。”《韓國戰爭史》認為:“砥平裡戰鬥,是美軍同**軍作戰中,在戰術上取得的第一個成功戰例,鼓舞了全軍的信心和希望,解除了美決策當局對戰局展的顧慮。這次勝利的意義可與英國第8軍在阿拉曼取得的勝利相比擬,也可以說是‘第二仁川’。”
志願軍得到的卻是失利的教訓。1951年2月10日,志願軍政治部出了第四次戰役的政治動員令,指出:“第四次戰役的主攻就要開始了。這個任務不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都是要求我們必須勝利才行。因為只有勝利才能鞏固已得的陣地和三個戰役的成績,只有勝利才能挫敗敵人進攻的氣焰和增加敵人內部的矛盾,只有勝利才能繼續提高中朝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勝利信心,只有勝利才能爭取休整補充的機會和爭取最後消滅敵人的準備時間。這個戰役關鍵的重要性,凡我全體指戰員必須清楚的認識,務以全力爭取這個戰役的全部勝利。”顯然結果並不如人意。
砥平裡攻擊受挫,成為我軍第四次戰役飲痛的轉折。從2月18日起,敵人不讓我軍得到休整轉移的機會,馬上動他們的“屠夫行動”攻勢、“撕裂者行動”攻勢、“狂暴行動”計劃一系列攻勢,朝鮮戰爭的主動權,幾乎有5個月被敵人奪走。我軍再次被迫陷於被動,從此開始了我軍更為艱苦、複雜的戰鬥,我軍第四次戰役轉入第二階段,實行機動防守的長期抗退。
第六十四章 艱苦
砥平裡戰鬥之後,聯合**在李奇微的催促下,迅恢復向北進攻的態勢,並且沒有受到中**隊的嚴重抵抗。李奇微再次確定了他的判斷:中**隊正處於困難境地,必須立即開始新的攻勢,進一步擴大北進的戰果。新制定的作戰計劃被定名為:“屠夫作戰”。
“屠夫作戰”的目的是:為了不給中朝軍隊以休整和重新編成的時間,再次動進攻。在西線,摧毀南漢江橋頭堡,佔領漢江一線;在中線,推進到砥平裡——橫城——芳林裡北側一線;在東線,進至江陵北側一線,修理戰線的凹凸不平,以準備下一次正式的北進行動。
志願軍此時開始執行運動防禦,每天規定撤退的距離,阻止敵人的前進,這也是不得已的辦法,為了政治上的需要,完全背離了我軍過去大踏步的前進,大踏步的撤退的運動戰原則,戰士們白天堅守在陣地上,撤退都選擇在晚上,而敵人像瘋狗似的咬著志願軍的腳後跟追擊,死死的纏住,很難擺脫敵人的進攻。
志司有指示,叫做步兵前輕後重,炮兵前重後輕。三十九軍三個師採取前三角配置,橫城以北洪川以南為二師,一線散開,在後面把一師部署在洪川公路以東,以西為三師。每個山稜線上構築單人掩體,山的斜面都挖防炮洞,在山頭本該放一個排,現在放個加強班,本該放一個連,現在放個加強排。每個山頭都防禦,但兵力展開並不多。相對地說,以山頭為單位作戰,特別對山的兩側注意戒備。對公路,在不影響作戰行動的條件下進行破路,並用炸藥包、爆破筒每連組成反坦克小組,專門對付沿公路前進的敵人坦克。
王勇躺在一個山頭的背面抬頭看看陰翳的天空,稀稀拉拉的春雨已經停了,烏雲沒有散開,也看不出是什麼時間了。現在雖然到了初春,氣溫依然很低,他的棉衣已經讓雨水浸透,幾乎榨乾了身體裡的最後一絲熱量。
王勇他們在這個山頭距離公路只有一百多米,海拔不足五十米的山頭被敵人猛烈的炮火炸得面目全非,他們挖的掩體也以看不出模樣,但他們已經在這堅守了一天一夜,還沒有得到撤退的命令,只能死死的守在這裡。
根據上級的安排,公路邊上的每個山頭都放兵堅守,分散敵人的火力。部隊向後轉移是按照預定計劃,在夜間有秩序地進行的。堅守的原則是白天不準撤退,打完就算,這是針對美軍的弱點而說的。只要我們山頭有人,敵人就不敢上來。美軍步兵完全靠飛機、大炮的火力,打得沒有人或很少有人敢衝鋒。我們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