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德信認為;以目前的市場環境而言;代工生意必將不會成為一個正常企業成長的最佳選擇。而做自己的品牌才是真正的發展方向。
因此在考慮分析之後;納蘭德信就聯絡趙子明共同出資收購臺灣的筆記本代工公司;並且藉此骨架開發自己地品牌。而產品的主要市場;則是針對例如內地、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地區。
而產品路線自然是走廉價實用型。
趙子明從兒子那裡也清楚的知道;似乎這個行業的潛力很大。因此就同意共同出資;以各佔百分之五十的比例出資收購一家比較不錯地筆記本代工公司。另外投資在內地興建新的工廠。
當然。由於臺灣對部分高新技術和產業地限制。有很多產品元件;是不可以在內地生產的。
這樣一來就加大了產品成本;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要有技術;總是可以把元件生產也轉移去內地的。因此;新成立的;明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就在兩岸正式掛牌成立。而生產線也不需要多加改動。只要換個品牌;就可以重新生產。
如此一來;明德筆記本;就這樣走進了內地市場。
總的來說;企業在內地的發展速度。是未來年代的人所不可以想象的。幾乎可以看見的都能成為賺錢的門路。每一樣產品都可以賺取極大的價值。
和改革開放初時不同;那個時期內地沒有“市場”。沒有買方市場;同樣也沒有賣方市場。但是一經開放之後;大量的需求使得所有的商品都成了“急需物資”。
趙文凱的記憶中;就常想起小時候街道的大媽大嬸成天的從廣播裡聽到醬油、米醋、豆油;等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的各種產品“調整價格”或者是“供求失衡”等相關的訊息。然後就看各家各戶;在家裡囤積大量的沒有實際用處的商品。
回憶下那個年代的事情;現在覺得好笑;實際上;這也是市場經濟成型前的必然過程。畢竟市場對當時的人而言;太陌生了。
可是進入九十年代之後;國內的“傳統商品”已經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但是卻不能滿足當時消費者的實際需求。而隨著臺灣和香港;甚至是外國企業的進入;外界的新型產品就蜂擁進入內地市場。
而在這個時期;也是個體經營者積累原始資金的最佳時期。隨著後來的逐漸擴大和開放進出口限制;這部分人也慢慢成為了大企業的老總;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批真正意義上地企業家。
外資商家同樣的把手裡“不值錢”的“淘汰商品”一股腦的以超出實際價值幾倍的價錢全部“傾銷”到了內地市場。
舉個例子。以通訊市場而言;當國外正在使用數字訊號的通訊工具的時候;這些商家賣給內地的永遠都是淘汰了兩三代地倉庫舊貨。比如說模擬訊號的通訊裝置。
可是當這邊模擬訊號線路還未架設完畢;商家才把數字訊號產品再賣一遍。形成了內地的資金重複“投資”形成了大量地資產外流和浪費。
這也是為什麼在九十年代會同時出現兩種通訊模式的原因。而原本低廉的通訊費用;也因為“彌補”投資損失的原因;而把損失成本轉嫁給使用使用者。也形成了內地的產品差異化。模擬訊號地產品相對便宜;但是依舊超出國外標準;而數字訊號產品相比之下。就可以用“天價”來形容了。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在九十年代中期;外國個人電腦配置已經開始普及使用586機型產品的時候。國內產品中;486個人電腦就已經算是頂級配置。而且還是屬於“奢侈品”範疇。
這樣一來;明德出產的筆記本的相對“低廉價格”就形成了競爭優勢。因此很快的就開啟了內地個人電腦的市場。
相對配置而言;在同等配置地產品中;明德的產品價格整整低於市場平均價格的一成到兩成。在九十年代。除了“水貨”以外;這可能是一個極大的“賣點”了。
趙子明不會知道自己的一時決定;會使得自己成為臺灣筆記本品牌製造商的領頭羊。也不會想到後來“明德”地品牌在世界範圍內會有怎樣的成績。
這一切還都只是開始。
《Sweetheart》在海外銷售一個月後;正式進入內地市場;前景一片大好。另外華夏科技與微軟合作的視窗系統;功能完善超出同期視窗95的作業系統也正式步入投放市場的階段。如果不是微軟擁有視窗系統地專利權。以華夏科技的技術能力;早就把這個未來地軟體巨頭拋到一邊去了。
如果在內地的計算機普及完善;或者是硬體技術跟得上世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