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1 / 4)

小說:現代奇人續 作者:向前

質量,墓葬形制、葬式等看來並不直接具有商業價值的遺蹟現象,其實都包涵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資訊,而野蠻的盜掘,往往使這些現象遭到不可挽救的破壞。盜墓行為對考古工作的嚴重損害,在近期仍然有明顯的表現。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物因盜掘而出土,其發現地點以及其他有關遺蹟現象至今仍不能明朗,其考古學的價值於是無法實現,以至於透過科學考古工作本來可能為認識古代社會歷史表現出重要意義的資料不能夠發揮作用。這些都是使關心和愛重中國歷史文化的人們深為痛心的。

盜墓活動為何經久不衰?

歷史文獻中也可以看到盜墓行為的累累遺蹟。唐人顏胄詩所謂“群盜多蚊虻”,“白骨下縱橫”,“田豎鞭骷髏,村童掃精靈”,“試讀碑上文,乃是昔時英”等,是盜墓現象的寫真。透過考古工作的實踐可以得知,大量古代墓葬都曾經遭到盜掘。

前人厚葬,後人掘寶

是什麼原因導致盜墓現象經久不衰?是否與中國古代文化有著直接關係?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化史專家李山教授指出:“盜寶現象的猖獗與中國傳統的厚葬習俗密不可分。在階級社會中,厚葬蔚然成風。”

據介紹,厚葬習俗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時期,於秦漢時期達到全盛。比如漢代制度規定,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修建帝王墳墓。即使史稱“簡約”、在遺詔中明令不許厚葬的漢文帝,其霸陵在晉代被盜時,也“多獲珍寶。”李山教授說,厚葬習俗根源於中國傳統的禮治觀念,與古人相信靈魂不滅的迷信思想有直接關係。中國古人講尊君、講孝道,又很要面子,厚葬就可滿足這種種心態。《呂氏春秋?節喪》記載,當時人們往往用一些能顯示身份、地位的專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資料和珍奇完好之物隨葬,其後人也以此為榮。正所謂“欲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盜洞最多的墓葬

《中國盜墓史》作者、北京中央黨校歷史教研室研究員王子今70年代末期就讀於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曾經參觀陝西鳳翔秦公一號大墓發掘工地。他說,站在考古隊正在下挖的墓坑中,看到密密麻麻的土色土質均與四周夯土顯著不同的247個盜洞,真切感受到歷代盜墓活動之驚心觸目。這座大墓是迄今所知盜洞最多的一座墓葬。盜掘的年代,自漢代一直延續至唐、宋。這座大墓發掘的最後階段,王子今也參與了部分現場工作,看到有十數個盜洞竟然一直打到槨室本作品16k獨家,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摘編,更多最新最快章節,請訪問16k;;cn!。

盜墓者一般看重輕便易攜而又價值昂貴的金屬器,對於大件的陶器有時會因無法從狹窄的盜洞中搬出而進行惡意毀壞,另外,他們對墓葬的方式等風俗、宗教文明毫不在意。

盜墓者從三個途徑確定墓葬地點

王子今研究員介紹,盜墓活動最為普遍的出發點,是對墓主隨葬物品的財產追求。盜墓者一般從三個途徑確定墓葬的地點。一是檢視地面的封土形狀以判斷墓葬的級別年代等粗略資訊,據說有古墓的地方由於自然的地質五花土在埋葬過程中遭到破壞,一般莊稼的長勢會比周圍地區要差一些。二是從地方文獻、民間傳說中尋覓古墓的蹤跡。三是比較確實可信的用洛陽鏟等工具鑿土取樣,看是五花土還是生土,古墓在建築過程中必然會在土層中留下痕跡,填埋的土層與原來的會有比較明顯的區別。根據取出的土層中找到的陶片、木片,銅、金等金屬碎片,盜墓者不僅可以判斷墓葬的確切位置,還可以知道墓葬的規模,棺室的位置,然後將盜洞直接打到墓室中去。

考古工作充滿悲劇色彩

張在明研究員說:“考古工作充滿悲劇色彩!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去清理盜墓賊挖掘後的殘羹冷炙,做打掃戰場的工作。”據介紹,現在的盜寶活動已經成為組織嚴密、銷售體系便捷、配合程度緊密的社會活動,大多盜寶賊在當地開個小飯館作為第二職業,起掩護作用,同時有人專門起牽線搭橋的作用,使文物的賣主、買主都不直接與他見面。

目前的考古、盜寶常常採用的是炸藥爆破、遙感探測、航空考察等先進技術。張在明研究員認為,從整體上說,盜墓的黑勢力的力量不處於劣勢。他說,在陝西省,盜墓和走私的通訊科技要強於文物保護工作者,他們用衛星定位儀、雷達聯絡,出入用專車,甚至在和執法隊員對抗時的武器也更先進。許多犯罪團伙都是有宗法背景的,利用姻親、朋友等社會關係做掩護。他們工作無須審批,手續便捷,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