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部分(3 / 4)

小說:帝國在前進 作者:男孩不逛街

英語和張伯倫交談,所以在現在這個階段仍然需要翻譯,索性同為歐洲國家,德國並不缺乏懂英語的人。

“尊敬的首相,我們的確是第二次見面!”透過翻譯,林威的話準確的傳達到了張伯倫的耳中,和幾年前相比,兩人和兩國之間的狀況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幾年前的德國只是一個剛剛走出一戰戰敗陰影中的國家,雖然已經開始顯現咄咄逼人的氣勢,並且已經引起了一些國家的警覺,但是在英國和法國的眼裡,德國仍然只能算是一個新銳強國,和英國和法國之間的差距還很大,甚至還沒恢復到可怕的第二帝國時期。而現在一切都不同了,德國用強大的軍隊證明了自己的實力,現在的歐洲,德國已經控制了幾乎所有的國家,從聲勢上面遠遠蓋過了英國的風頭,甚至半個英國已經被德國佔領了,地位的不同自然讓雙方的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果說張伯倫以前還是希望犧牲別的國家來滿足德國的**,現在要考慮的則是避免自己的國家被德國一口吞下。

“我已經不是首相了,我現在只是一個渴望和平的普通英國人!”張伯倫苦笑地說道。

和張伯倫並肩走進大劇院,林威清楚的感受到了旁邊身形瘦小的老頭,其實已經馬上就要油盡燈枯了,其實張伯倫完全沒有必要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仍然出來趟這趟渾水,但是張伯倫真的這麼做了,這是為什麼?林威不明白,可能這個世界上也沒有多少人明白張伯倫此時的想法。

從進入大劇院到到達舉行談判的正廳,直線距離算起來也不過區區百米,但是這百米的距離對張伯倫還是顯得過於漫長,看著張伯倫亦步亦趨的跟著自己和裡賓特洛甫,林威差點有終止談判,讓張伯倫去休息的衝動,隨著戰爭的繼續,林威已經越來越感覺到自己鐵石心腸,但是今天看見張伯倫之後,林威忽然發現自己竟然也心酸了。

我只是不願意德國士兵在付出生命,對就是這樣的!林威不斷對自己做出心理暗示,表明自己現在只是為了德國的利益著想。在上次和張伯倫見面之後,林威曾經專門找了一次張伯倫的資料,想知道張伯倫是怎樣的一個人,特別是近幾年的情況。

張伯倫一直擔任財政大臣到1937年,1935年鮑德溫擔任首相後,張伯倫仍然留任,他在任期間是內閣中最活躍的大臣,1934年,他就可以宣佈戰後“經濟困難時期已經過去”,“偉大的新希望”正在開始。但因為從1935年英國重新開始加強戰備,財政狀況的增長又變緩。

從德國和奧地利合併之後張伯倫面臨著來自兩方面的壓力,溫斯頓·丘吉爾批評他不重視加強國防開支,而工黨則稱他為戰爭販子。張伯倫採取了一種被稱為“合理化”的政策,在當時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由政府購買陳舊的工廠和礦山,令其倒閉,使得新工廠有條件成立。由於這項政策,到了1938年,英國已經具有用世界上最新技術裝備的工廠,有生產最新式武器的能力。

張伯倫在國內政策中主張改革,1937年透過《工廠法》,規定最長工作時間,工作場所環境標準,改善工作條件;1938年透過《住房法》,為改善棚戶區和住房擁擠區域提供補助,控制經濟住房房租;1937年透過《體育訓練法》,鼓勵體育訓練和健康飲食,為人民提供義務體檢;1938年透過《煤炭法》允許不同工業聯合;1938年透過《帶薪假日法》,為一千一百萬工人提供了帶薪休假。

當時由於大量國外廉價食品進口,英國國內許多土地荒蕪,農民協會要求對進口食品採取保護性關稅,張伯倫拒絕,引起許多農民不滿。張伯倫還建議成立奶製品壟斷區,讓奶製品企業控制價格,政府逐漸取消對牛奶、黃油、乳酪的補貼,但沒有被透過。他的政府還曾經主張更為激進的改革,包括廢除鞭刑;改革審判體系;將義務教育體系延長到15歲;建立醫療保險和家庭補貼等。

各種各樣關於張伯倫的資料在林威的腦海中閃電般的過濾著,林威不得不承認,張伯倫絕對是一個好的英國首相,如果不是因為戰爭爆發,張伯倫的所有功績都可以讓他載入史冊,而不是除了贏了戰爭之外把什麼都輸了的丘胖子。張伯倫唯一的錯誤就是不應該在戰爭時期做一個國家的元首,如果是和平年代的話,林威有理由相信張伯倫可以體現出來更大的價值。

事實上,實際上當時張伯倫的和平觀念受到許多人的擁護。他倍受譴責主要也因為他個人的頑固、不接受不同意見的特性,他解除所有不同意他對外政策的內閣成員職務。他認為自己作為英國領導的責任就是維持歐洲的和平,他覺得最好的方法是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