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寮國、越南七國接壤,國境線長約6750公里。該區按地形特點可大致分為西藏高原、川康滇峽谷區、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四部分。其中,除四川盆地外,其他地區大多為崇山峻嶺,地形險阻,交通除滇越鐵路(昆明至越南河內)、黔桂鐵路(都勻至柳州)以及少數公路外,主要靠山間小路通行。因此,川北素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貴州亦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之諺。該區雖地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但除四川盆地等地外,大部地區人口稀少,經濟文化很不發達。由於該區地形複雜,使敵人的迴旋餘地較大,我之進攻不易。
第二,該區民族眾多,有漢、彝、苗、藏。白等30多個民族,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各不相同,社會情況複雜。特別是英帝國主義為達到分裂中國的目的,極力策動“西藏獨立”,煽動西藏地方多次向西康等地發動進攻,形成了連綿十數年的川藏戰爭,嚴重挑撥了民族矛盾,在漢族與藏族之間造成了一定的民族隔閡。而川藏戰爭的結果又使西藏地方政府控制了金沙江以西西康省的所有地區。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
第三,西南地區是國民黨長期經營的一個地區,也是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一塊立足之地。盤踞川康黔一帶的國民黨軍,為川陝甘邊區綏靖公署胡宗南部第5 、7 、18兵團,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張群部第14、15、16、19、20、22兵團等部,總計34個軍85個師約50萬人。盤踞雲南的為雲南省綏靖公署盧漢部4 個軍。蔣介石在此一共聚集了大約90萬人的部隊準備負隅頑抗,我們必須抱定打硬仗之決心。
第四,進軍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部隊由華東向西南進軍,近者2000餘公里,遠者4000餘公里,道路崎嶇,通行困難,一切補給不可能完全依賴於後方,就地補給又有一定困難。
當然,進軍西南也有不少有利條件。全國解放戰爭正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迅猛發展,國民黨軍人心渙散,士氣低落,戰鬥力不強,在西南地區難以形成有效防禦;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發展到3 萬餘人,並解放了黔西南、滇西、滇北、滇東南等部分地區,成為我軍進軍西南的有力助手;雲南、四川地下黨為迎接我軍進軍西南,大力開展工作,西南人民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罷工、罷課、抗捐、抗稅等鬥爭風起雲湧。
在分析了進軍西南作戰的有利和不利條件之後,劉伯承對敵情判斷和決心要點作了如下口述——鑑於敵人的防禦態勢,我認為:當我野戰軍進軍西南的強大攻勢發起後,位於川陝邊境的胡宗南部將加速向四川撤退;同時,位於川湘鄂邊區的宋希濂部可能先行退到川東和川南進行抵抗。保障胡宗南部的側翼安全;如若四川不保時,胡來兩部可能將由川東南向滇緬、滇越方向潰逃。基於以上分析,我野戰軍主力將充分利用兄弟部隊佯動效果,沿川東和黔東方向突破,進行迂迴包圍並依次攻佔貴陽、敘府、滬州、樂山、鄧睞、大邑等地,以求截斷四川境內國民黨軍的潰逃之路,達到聚而殲之的目的。為此,野戰軍作如下部署:以第5 兵團和第3 兵團之第10軍直出黔北、川南,切斷敵軍向雲南方向的退路,爾後協同第3 兵團作戰;以第3 兵團所屬第11、12軍,會同湖北軍區指揮之第50軍和第42軍等部,以鉗形攻勢圍殲宋希濂部後,直出四川東南部,與第5 兵團協力聚殲川東和重慶地區之敵;第3 、5 兵團完成上述任務後,在第18兵團的配合下,實施成都戰役,全殲胡宗南集團及四川境內之敵。
8 月19日,經劉伯承、鄧小平簽署,二野司令部下達了《向川黔進軍作戰基本命令》。命令如下:1。敵情如野司關於西南敵人的綜合通報。
2。本野戰軍主力(除4 兵團外)之任務在於攻略貴陽及川東南,以大迂迴之動作,先進擊宜賓、滬縣、江津地帶之敵並控制上述地帶以北地區,以使宋希濂孫震及重慶等地之敵,完全孤立於川東地區,爾後即聚殲這些敵人,或運用政治方法解決之,以便協同川北我軍逐次解決全川問題。
3。各部隊之行動部署:(1 )5 兵團及附特縱之炮團及一個工兵營,應於10月10日以前到達武崗、湘潭之線,爭取以10天時間補齊棉衣,於11月20日前攻佔貴陽、黔西,爾後以一個軍留置貴陽地區,捕剿散匪,維護交通,兵團主力則應於12月10日以前經畢節進擊宜賓至納溪地帶之敵,協同3 兵團作戰。
(2 )3 兵團並附特縱之炮9 團及一個工兵營,應於10月10日以前到達常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