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峭險峻,平時既使少數幾個人入川都危險萬分,跋山涉水,艱苦異常,故自來入川多從水路而進,特別是大軍入川,更是很少走陸路。水路雖然也以三峽之險,便過了三峽便可一馬平川,且費時少。
石達開一路沿路西進,至三峽之時,戰船傾覆者數十餘條之下,落水身亡近千人。石達開眼見著久隨自己轉戰沙場的將士溺水身亡卻卻能為力,悲憤交加,忍痛繼續進兵。
得知發賊沿而來,在四川做了三年太平督撫的駱秉章大驚,急忙調味派人手,扼守險要,一面快馬出川,向兩湖求援。時已至八月,米麥正於收穫之季,駱秉章害怕石達開得蜀中米糧之助,更難對付,急令人手四處催收米麥,將之收穫一空,不給石達開留半點可趁之機。
到達蜀中,石達開棄船登岸,石達雖在起撥之時收颳了不少糧草,但是十幾萬人吃喝,到達蜀中之時早已耗幹收刮來的糧食,此時人馬疲憊,又見滿地農田糧食早已被清軍搶收一空補給被斷。
曾國藩興沖沖在武漢撲了個空,正自氯惱不已,得知道石達開沿江西進,跳腳伕不已,連忙下令大軍西向追擊石達開。湘剛走到半道上便遇上駱秉章派出的求援快馬,更是馬不停蹄,分水陸兩路,從四面八方向四川進軍。
石達開好不容易,到達到蜀中卻見這樣一副場景,心有不甘統兵想取成都以為根據。奈何駱秉章早有準備,蜀人又素來極為排外。天軍道路不熟又無帶路之人,翻山越嶺之下,不但還沒未見到成都城,便在路上無故減員近千人。此時正是雨季,大雨滂沱,石達開大軍紮營於野外,軍中染病者眾,飢病交迫之下,又得知兩湖湘正飛速從四面八方圍剿過來。
石達開只得放棄原定計劃,一路丟充輜重物資,輕裝奔襲,搶掠小城小鎮而過。避過圍追而來的湘軍擦肩而過,由陸路再次回到防禦空虛的湘南境內。到得湘南,十萬大軍,因傷在病減員十之六七,半路又有將領私下帶兵逃走,十萬大軍逃到湘南之進只得三萬餘人。石達開見狀大哭一場,領軍奔永州,寶慶等地,意圖在湘南整軍,被給糧草,再圖入川。
只是士兵飢腸轆轆,戰力大不如從前。在寶慶城下征戰一月有餘,不得寸進,而窮追不捨的湘軍又自蜀中趕來,石達開無奈,再次退兵,沿湘黔邊境,欲回廣西老家頓時整頓軍務。
一路行來,石達開損兵折將,卻未達目的,遭遇了領兵以來的第一次大敗。軍心士氣,低落到谷底。九月底,石達開率殘兵三萬回到廣西老家。這裡曾是太平軍起義之處,百姓貧苦,對太平軍甚為擁戴。
飢寒交迫的石達開部總算得到一絲喘息之機。石達開在入蜀一仗這中頓悟,欲速不達安下心來在廣西安扎慢慢發展。石達開在廣西人民心中威望很高,老百姓對於這位“石敢當”領軍作戰,清軍聞風喪膽的事蹟,津津樂道。
石達開回到廣西,受到了當地的百姓的熱鬧歡迎。只是石達開卻是有苦說不出。當年太平天國從廣西起兵,歷經六年,輾轉了大半個江南,卻如今如此狼狽地回來。心中不勝感慨。廣西大山重重,民眾貧苦,且多壯族。民風彪悍,許多反抗朝廷的民間組織在這裡發展生根。石達開到達廣西之時,廣西清軍正集中兵力圍剿當地的天地會組織。防禦空虛。石達開一路進入全州、興安、龍勝、永寧、融縣、慶遠(今宜山)一帶貧困山區後;受到熱烈歡迎。清軍措手不及之下,圍剿天地會的清軍被石達開大軍攻破,將被圍的天地會組織解救出來。
被解救的天地會成員,正處於滅亡邊緣,糧草不濟,得石達開之救,便索性中入到石達開之中。再加之百姓對石達開的敬服,原本士氣低落,折兵大半的石達開迅速集起了一支近五萬的大軍,遊於廣西大山之間與清軍周旋作戰,不斷狀大起來。
第一○二章 英雄末路(一)
人稱石敢當的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回到了廣西老家,感受到了很久沒有感受到的順風順水的感覺了。天軍回到起義之地,其受歡迎程度無異於後世的紅軍回到了井崗山一樣。
由於左宗棠初調到兩廣,正著手於防範洋人的再次來範,於是活躍在廣西山區的天地會左宗棠全部交由了廣西提督,滿壤紅旗人察爾汗全權負責。石達開回到廣西之時,察爾汗正將廣西天地會眾圍於桂林一帶,兵力皆集於此,石達趁機據慶遠,之後派賴漢英與天地會首領暗通訊息,裡應外合,打了察爾漢一個措後不及,清軍退去,石達開趁機再據桂林,再得天地會加入,聲勢稍復。
石達開入廣西,曾國藩一邊調兵遣將準備入廣西圍剿石達開,一邊飛馬上報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