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使得自己能在短短的幾年間擁有如此的實力。然而無論這過往來得是多麼容易。李晟卻明白從今以後自己所知道的歷史是絕不能再用了。
由於自己的插手,赤壁之戰的結果已與歷史上有了很大的不同:且不說曹操在這兒承受了比歷史上原大得多的損失,就說這赤壁之戰結束之後荊州的版圖和各方勢力的發展方向就與歷史上決然不同。由於李晟佔有了江陵和武陵,而把劉備分在了襄陽和西陽,並及早的讓周瑜回師江東,使得東線也就是合肥、汝南一線成為劉備與孫權合戰曹操的戰場。
依照現在的情形來看,劉備已經不可能重走以前往西入蜀的戰略。而在自己這次把持了南征控制了交州之後,江東軍試圖在南邊和東邊對荊州形成的包圍之勢也不太可能重現,只要自己著重於在荊州保證實力,並建立一支可以戰于海洋的水軍,那麼荊州也不可能被孫吳所吞併。到時自己向西佔有了益州,則在這江南之地自己將成為遠比江東強大得多的勢力。雖說不一定就此能單獨抗擊住曹操的北方,但在這一整個江南同盟裡佔據住主動也不是不可能的。
荊南、交州、益州這些都是好地方啊。若是能發展起來,其潛力遠較北方為盛呢!李晟盤算著自己今後的目標,心中興奮的激情之火熊熊的燃燒起來。對於未來,他充滿了希望。
嗯,以農為本是肯定的,並重工商也是必要的。同時還要發展人口,鼓勵生育才行。希望是火熱的吸引人的,但如何實現希望,那卻還需要一些實實在在的手段才行。在他看來荊、益、交這三塊地方並不比中原差上多少,所缺者不過是農田的開發,商貿的繁榮和最關鍵的人口稀少而已。若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育之術恐怕在我拿到三地後的二十年外,我當可帥兵甲吞吳滅魏了。嘻嘻,到時候我恐怕也可以弄一個什麼千古一帝的名號掛掛了。以西南而統中原,只怕我是從古至今的第一人罷。想著,李晟越加高興起來,不由自主的發出呵呵的笑聲。
因蒼梧郡還算是己方一邊,又有昔日始皇帝所築之靈渠溝通湘水和灕江而可直入蒼梧,故而李晟的大軍皆盡取水路而行:由零陵出發,逆湘水而由靈渠入灕江,以大小三百餘隻戰船以那已然威名天下的弩炮戰艦為先導,載大軍一萬五千人直入蒼梧郡城之下。這一線路是由李晟與賴恭、吳巨三人議計好的,沿途各縣不是在李晟的零陵郡下屬便是在吳巨的蒼梧郡之內,事情早已都安排妥當,一路過來自是平安無事了。
李晟軍於五月十二誓師出征,及到蒼梧之時已是六月初九了。大軍當下一到蒼梧港區,便早有交州刺史賴恭與蒼梧太守吳巨兩人把李晟接著,迅速而妥當的安排好了作為李晟軍此次南征主力的一萬人之後,便任由李晟自引五千親兵入城去了。
雖然人人皆傳說交州刺史與這蒼梧太守不和,但在讓李晟帶兵入城的這個問題之上他們卻是難得的有了相同的意見。作為一個非本地人,能在交州這個地方闖下這麼一番基業,且不說其中還有一些因人成事的僥倖,單說對世勢的理解上他們便很有些過人之處。他們自是明白在天下如此的割據的情況下交州這偏南的一隅只有依靠一個強者才能生存下去。
由於兩人都是昔日劉表大人委派的官員,而吳巨更是從以前的好友劉備那兒得到了關於李晟的準信,故而他們在將交州納入何人領下的時候便有了統一的一件何必放著近在咫尺的李晟不去投靠,而去依靠連領地裡的山越都搞不定的東吳呢。思著這個道理,賴恭和吳巨兩人自然將李晟當作一個主人來看。對於他所說的要將兵馬的一部分引入城內之語更是沒有任何意見了。
反正他們也不愁李晟在取得了交州的名義統治權之後,會長賴在交州不走,從而干涉到自己的內政。畢竟就他們看來李晟這個年輕人也是一個志在天下的主兒。而志在天下的人是絕不會有那偏安一隅便心下滿足的。
當然,他們在李晟到來之前,對李晟的到來還是有些疑慮的。他們也曾經為有關李晟的種種進行過一些討論。
如果這位新主公沒有打算任命其他人在這個交州當官的話,我們兩的地位當不至於大變。在會同商議是否迎接李晟的當口,賴恭和吳巨根據各自所得到的情報,合力商討了一番,最終得到的便是這麼一個結論。
這是一個足以讓他們放心的結論。畢竟兩人都在這兒經營了多年了,根基多少也是有一些,切對交州的事務又比別人清楚了不少,若李晟不是傻傻的想把交州整個給弄得一團糟的話,繼續讓他們留任在這兒顯然是最正確也不過的了。至少,在今後的幾年裡,在他所任命到自己下頭的官員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