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烈眼中,兩個人的方針都沒有錯,或者說,應該把兩個人的政策合二為一,才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大漢歷經黃巾之亂,民力已經大大受損,正應該吸收外來勞力,以休養生息。但是對於蠻夷中的頑固分子,視大漢為仇人的那些人,不用問,直接殺了就是了。可是因為歷史的侷限性,劉虞和公孫瓚都沒有看到這一點。最終導致兩人從初期的合作愉快,到後來的反目成仇,甚至最後公孫瓚發動兵變,殺死了劉虞,自行出任幽州牧。看著這位數年之後斬殺父親的白馬將軍公孫瓚,敖烈一時心潮起伏,不知該說些什麼才好。
劉虞咳嗽了一聲,對著敖烈說道:“烈兒,你怎可對公孫將軍無禮?”敖烈清醒了過來,意識到自己剛才走神了,連忙說道:“孩兒久仰公孫將軍威名,白馬將軍之名震懾鮮卑、烏桓,令孩兒不勝神往。”接著又對公孫瓚抱拳說道:“適才烈失禮了,還望公孫將軍見諒。”此刻敖烈也想開了,公孫瓚發動兵變是幾年之後的事情了,現在想也沒用。而且在劉虞入主幽州初期,公孫瓚也是相當配合,兩人的合作也很愉快。
公孫瓚還了一禮:“敖將軍言過了,瓚雖薄有功績,被人呼為白馬將軍,但是,怎比得上將軍‘小霸王’之名號?現今在這燕趙大地,誰人不知敖將軍大名?”或許是因為敖烈奮勇抗擊匈奴,斬殺匈奴左賢王的事情,讓公孫瓚覺得很對脾氣,所以公孫瓚對敖烈說話的口氣,竟有惺惺相惜的意味。
劉虞看到敖烈和公孫瓚相處融洽,心中感到一陣歡喜,隨即安排侍從上酒上菜,正式開始了酒宴。
席間,眾位官員觥籌交錯,相互敬酒,其樂融融。更有些胸中飽讀詩書的官員們,開始吟詩作對起來,贏得一陣喝彩。
第二十二章 才高八斗
就在眾位官員作詩取樂的時候,一名郡守手持酒杯來到敖烈面前,說道:“久聞州牧膝下有龍虎二子,次子敖烈更是文武雙全,昔日曾做《飛將令》、《別呂布》、《相見歡》等佳作,今日是中秋佳節,各地官員匯聚一堂,不若,請威遠將軍賦詩一首,以映襯良景,如何?”
公孫瓚附在敖烈耳邊,輕聲說道:“此人乃是涿郡太守崔琰崔季珪,原是青州人士,因黃巾之亂,避禍於幽州。”崔琰?又一位三國名人!在歷史上,崔琰是曹操手下的大臣,是一位專長於內政的能臣,而且面容俊朗,長相清秀,深得曹操喜愛。曹操稱魏王之後,在一次接見匈奴使者的時候,曾讓崔琰代替自己坐在王位上,而曹操本人卻拿著一把刀站在崔琰身後充當侍從。
向崔琰看去,敖烈發現其本人,果然和史書裡描述的一樣,眉目疏朗、須長四尺、聲姿高暢,確實是一位美男子。舉起手中裝滿白水的酒杯,敖烈站起身來,對著崔琰說道:“原來是季珪兄,久仰久仰,烈年紀尚幼,不慣飲酒,以茶代酒,敬季珪兄一杯。”依照東漢慣例,十二年為一輪,一輪之內的人相交,如沒有血親或是同門情誼的,可以稱呼為兄,為了表示尊敬,再在兄前面加上表字,所以敖烈才稱崔琰為季珪兄。
崔琰微笑著舉起酒杯,和敖烈對飲了一杯。然後說道:“還請威遠將軍再做佳作,琰洗耳恭聽。”聽到崔琰的話,大廳中的一眾官員都把視線轉移到了敖烈的身上,等著敖烈的佳作。畢竟,傳言為虛,眼見為實,雖然敖烈文武雙全之名聽得眾人如雷貫耳,但畢竟誰也沒有親眼見到敖烈作詩不是?沙場上的事做不得假,但這吟詩作賦,捉刀代筆者可是多了去了。
敖烈微一沉吟,然後笑著說道:“今日,某和家師登上了幽州臺,心中頗有感慨。昔日姜太公受命於周室兩代君主,成就偉業;燕昭王禮遇樂毅,使其連破齊國七十二城,垂名千古;燕太子丹知遇荊軻,荊軻士為知己者死,圖窮匕見刺殺秦王。反觀我大漢,現今外戚和宦官爭鬥不休,邊境蠻夷連年入侵,實已是大漢生死存亡之秋也。然而身居高堂者,上不思匡扶社稷以謝皇恩,下不思政治清明以安黎民,使得許多胸中有溝壑,腹內有經綸的能人志士報國無門,烈心中甚是傷懷,現今,得季珪兄青睞,烈便以幽州臺為題,做歌一首。”
大廳中的眾人聽著敖烈的感慨,都是心有同感,一時唏噓不已,更有忠心報國者,忍不住捶胸頓足,潸然淚下。敖烈暗中觀察了一下崔琰的神色,果然看到崔琰的臉上閃過一絲傷悲。先前說的那些話,不僅是有感於懷,更主要的,是敖烈想要藉著這番話挖曹操的牆角!被挖的目標,自然就是崔琰這位內政能臣了。敖烈知道崔琰心中,始終都存在著為大漢盡忠的心思,否則也不會像歷史上那樣阻止曹操稱帝,最後落得個慘死獄中的下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