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依依不捨的遞給了霜兒,停下了繼續進食的打算。
華佗又叮囑了張飛幾句應該注意的事情之後,霜兒也已經把碗筷收拾好了,幾人先後退出了張飛的房間,只剩下敖烈和張飛兩個人呆在房中。
等眾人走後,張飛的臉色忽然陰沉了下來,臉上帶著無盡的悲傷之色,低沉的向敖烈說道:“你不該救俺,俺現在活著,還不如死了的痛快。”
敖烈知道張飛依舊對劉備的事情耿耿於懷,伸手搭在張飛的肩膀上,語重心長的說道:“翼德。你能告訴我你的志向是什麼嗎?難道僅僅是追隨於某一個人,效忠於某一個人嗎?你錯了,你應該把目光放長遠一些,一個人是拯救不了全天下的,無論這個人是劉備還是曹操,還是某,都沒有這份能力。如今大漢早已是風雨飄搖,每一個有本事的人,都應該站出來為天下的百姓盡一份心力,只有大批有志之士聚集到一起。為了拯救所有百姓而努力,他們才會有希望。所以,你要好好活著,為了全天下的百姓而活,而不是為了某一個人而活。”
張飛似懂非懂的搖了搖頭,反問道:“你這話說的容易,可是你身邊的子龍、孟起他們,不也是誓死效忠於你的嗎?這又怎麼解釋?”
敖烈笑道:“你又錯了,他們效忠的不是某。而是燕國治下的千萬百姓。試想,如果某是十惡不赦、卑鄙無恥之徒,你認為子龍他們還會甘心任某驅使嗎?所以說,某隻是燕國百姓的帶頭人。某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千萬子民的意向,甚至就連某自己,根本就不在乎燕王這個位置,某也只是燕國子民中的一員。只是是比較特殊的一員罷了。”
敖烈的思維來自於後世,所以有著明顯的“民貴君輕”的思想,也正是在這個思想的支配下。敖烈才能一手建立起偌大的燕國,讓燕國千千萬萬的人以身為燕國的子民而驕傲和自豪。
敖烈不奢望張飛能理解自己的思想,對於神經粗大、嗜武成性的張飛來說,要理解這個道理實在是有些困難。之所以和張飛說這些,敖烈只是想借此打消張飛輕生的念頭罷了,讓他明白留待有用之身,造福於民的道理。
沉默了一會兒,當敖烈感覺張飛將自己想要讓他明白的道理,吸收的差不多了,再次開口問道:“翼德,你今後有什麼打算?”張飛抬起頭,很是茫然的說道:“俺也不知道,俺想回到大哥那裡去,可是俺知道,俺是回不去了,大哥已經不再認俺這個三弟了。俺又想去找二哥,可又怕二哥為難,唉,俺也不知道要去哪裡了。”
敖烈低下頭,思索了片刻,最終還是緩緩從衣袖中拿出一道檄文,遞給了張飛,低沉的說道:“這是劉備佈告天下的檄文,你看看吧。”張飛接過檄文,看了沒幾句,忽然發瘋似的將檄文撕了個粉碎,口中怒吼不止,兩顆碩大的淚珠,從眼眶中滑落。
張飛這樣的反應,敖烈一點也不感到奇怪,因為在那道檄文中,劉備竟然公開表明,張飛叛國投敵,罪不容誅,劉備正式和其斷絕一切關係,日後若在相見,便是不死不休的敵人了。
這樣的結果,顯然是張飛所不能承受的,可敖烈卻明白劉備的想法。劉備不想讓自己名為君子、實為小人的醜惡嘴臉被公諸於眾,因此不惜自斷羽翼,也要將張飛排除出自己的陣營,再給張飛扣上一個賣國通敵的罪名,這樣一來,在天下人眼中,張飛先入為主的變成了背信棄義之人,之後無論張飛說什麼、做什麼,天下人都不會再相信他了,這樣的話,劉備在人前偽造出來的仁德、寬厚的形象,便能繼續保留下去了。這就是劉備的抉擇,就像當初犧牲掉龐統一樣,劉備為了自己的仁德形象、為了自己的權力不受損害,拋棄了張飛這位跟隨在他身邊近二十年之久的手足兄弟。
在漢代,輿論被士族和文人掌控著,他們的輿論壓力,足以讓一個人一夜之間身敗名裂,就像是後世的媒體一樣,他們對任何一位明星的花邊新聞報道,都有可能將這位明星璀璨的星塗毀於一旦。而劉備就像是後世的明星,雖然他現在財力雄厚,兵精糧足,但是他不管再怎麼大牌,可為了長久的利益考慮,卻不想也不能得罪那些什麼話都說的媒體。犧牲掉張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更何況在劉備看來,張飛早已和他離心離德,因此作出拋棄張飛的決定,那也不是太過艱難的。
默默地將張飛撕碎的絹布碎片撿起來,敖烈嘆了一口氣,對張飛說道:“劉備,不值得你追隨。他已經在你們兄弟之間做出了抉擇,現在,該是你做抉擇的時候了。你若願意回去,某二話不說,立刻送你出城;若你不願回去,燕國上將軍的職位,永遠為你而留。你好好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