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如果在不要求精準度的前提下,六百步的距離。也是可以達到的。
距離出征還有一段日子,敖烈叮囑王渾和馬鈞加快建造紅衣弩炮,爭取在出徵的時候,能造出一百架紅衣弩炮來,如果讓紅衣弩炮成了建制,那可是相當可怕的事情。對敖烈的要求,王渾答應了下來,並保證儘快製造出更多的紅衣弩炮。
回到大都督府中,敖烈又召集軍事府的幾人進行了一個小範圍內的會議,確定此次出征的具體部隊和將領。最後。在幾人的磋商之下,敖烈決定這次出征採用以老帶新的方案,即以一部分老兵為主力,輔以大部分的新兵,讓新兵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能夠儘快成長起來。當然,敖烈口中的新兵。可不是剛入伍的菜鳥。而是經過了一年多嚴格訓練的戰士,他們的軍事素養和戰鬥技巧,已經相當成熟,所欠缺的,只是親身到戰場上的體悟而已。老兵可以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會讓沒有踏上過戰場的新兵感到踏實。而且在高順等人的訓練之下。敖烈不擔心新兵們會出現臨陣脫逃的情況,在敖烈的軍隊中,效忠敖烈的理念、勇敢作戰的戰鬥風格和嚴格遵守軍令這三點,已經衍化成了軍魂。在軍魂的引導下,臨陣倒戈的事情,幾乎不可能從敖烈的軍隊中看到。這也是敖烈用後世的治軍思想,來管理部隊的重要原因之一,打造部下軍隊的信仰,是比什麼都重要的事情。
這次出征,敖烈預計投入六萬兵馬,其中,只有兩萬是老兵,分別是五千血殺軍、五千虎賁軍以及一萬龍驤軍。血殺軍依舊充當敖烈親衛的角色,負責敖烈中軍的安全;虎賁軍則是負責操作紅衣弩炮,必要時,會以精銳步軍的身份投入戰場;而龍驤軍則是此次戰役的主力部隊,以騎兵剋制騎兵,最大程度的擊潰匈奴、烏桓的騎兵,毀滅他們以騎兵為主要兵種的信心。
另外的四萬人,都是最近兩年內徵召入伍的戰士,他們中間,有些人已經踏上過戰場了,但大部分還是第一次參加戰爭。高順等人練兵的時候,依照敖烈的吩咐,經常會高一些模擬度極高的實戰演習,可是再怎麼真實的實戰演習,也不可能取代真正的戰鬥。只有經歷過真正的戰鬥,他們才能蛻變為真正的戰士,敖烈很期待他們的成長。
在將領方面,作為血殺軍統領的趙雲和虎賁軍統領的馬超,是一定要跟隨在敖烈身邊的,龍驤軍的統領呂布也會隨同敖烈出征,再次和敖烈並肩作戰。除了這三人之外,敖烈還點了張遼和徐晃的將,讓他們負責指揮新兵,一起開赴戰場。軍事府中,諸葛亮和徐庶將作為行軍參謀,隨同敖烈一起前往。本來敖烈是打算帶上賈詡的,可是賈詡的年紀畢竟有些大了,敖烈不忍心老是讓賈詡東奔西跑,而且塞外的氣候,忽冷忽熱的,敖烈擔心賈詡會不適應,所以就讓賈詡留在了燕京。另外,最為暗影的領導者,李儒此次會帶領一部分暗影成員,在暗中跟隨在敖烈大軍左右,為敖烈刺探匈奴、烏桓的軍事機密,以便敖烈能儘可能的掌握兩族的動向,從而制定出最為適合的戰略方針。
出征的具體日期,就定在下個月的二十日。現在距離出征的日子,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在這段時間內,軍事府和政務府的眾人都要忙碌起來,他們需要嚴格的核定每一名出征將士的名字,這些將士分別屬於哪隻部隊、歸誰統領等等細節上的問題;還要準備相應的物資軍備,一應刀槍弓弩以及鎧甲、旌旗等常規裝備,同時清點錢糧,保證每一名將士的軍餉,都能夠按時發放到他們的手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是古代行軍打仗的定律。
與此同時,被敖烈點將出徵的幾名將領也沒閒著,趁著出征前的二十多天時間,他們加緊對部下軍士的訓練,尤其是負責新兵的張遼和徐晃,更是對軍士們的訓練抓的十分嚴格,用敖烈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來說,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張遼和徐晃對這個道理深以為然,他們可不想這些新兵,最後只有少數人能凱旋而歸,他們所盼望的,是所有人都能笑到最後,一起分享勝利的喜悅。儘管他們的這個願望。多少有些不切實際,有戰爭,就一定會有人死亡,可是他們還是日夜不停的敦促新兵們抓緊訓練,為的,就是能夠有更多的新兵在戰場上活下來,完成向老兵的蛻變。
接下來,敖烈自己也忙碌了起來。連年的戰爭和各種各樣的事情,已經讓他好久都沒有接受過王敖老祖和童淵的地獄式訓練了,儘管現在王敖和童淵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傳授敖烈的了。儘管敖烈無論嚴寒酷暑,每天都會堅持練武至少兩個時辰,但是敖烈依然覺得,只有在師父和師叔的地獄式訓練之下,才算是真正的練武。才能起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