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3 / 4)

小說:三國之北漢燕王 作者:莫再講

術、冀州牧、領車騎將軍袁紹、司空曹操,每個人都掌握著至少一個半州的大權,但是袁術卻公然稱帝,而袁紹、曹操卻沒有那麼做,可見,手中權力的大小,不是促漲野心的關鍵,關鍵的,是手握重權的人,有沒有一顆公正的心。以劉協對敖烈的瞭解,他清楚地知道。敖烈的心是公正的,給他再大的權力,他也不會造反,不會把自己的權力架空,前提是,只要劉協自己不作出有違天和的事情,不作出傷害天下百姓的事情,敖烈就一定會堅定不移的站在自己這一邊。

而且,劉協還清楚的知道,雖然現在只有袁術一個人僭越稱帝。但並不代表其他的人就沒有這樣的**,普天之下的所有諸侯中,手握重兵的不在少數,別看劉協是大漢的天子,但是論起手中的兵權,他劉協的實力,也只能敬陪末座而已,難保以後沒有第二個、第三個袁術站出來自立為天子。遠的不說,和袁術同樣出身袁家的袁紹。就不是一個好東西,一脈相承的人,總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袁術都可以稱帝。袁紹為什麼不能?

為了制約袁紹等野心勃勃之人,劉協別無選擇,他只能在各路諸侯中,選擇一個人來作為自己的代言人。制衡其他的諸侯。而這個人選,毫無疑問,敖烈是最為合適的。首先。敖烈身體中和劉協有著同樣的血脈,兩人同宗同族,即便敖烈最後奪了帝位,那也是劉氏的子孫,大漢的江山,還是沒有落到外人的手中,當然,劉協堅信這樣的情況絕不會出現;其次,敖烈雖然已改為外姓,但是對大漢的感情是真實的,敖烈以自己身為漢人而由衷的自豪,劉協能在敖烈的身上感受到這一點,這許多年來,敖烈每年的歲貢都絲毫不差的透過各種途徑運送到洛陽,讓劉協供養軍隊、開支用度,這可不是其他諸侯能做到的事情。

基於以上能說出口、不能說出口的理由,劉協毅然決然的把光州劃到了敖烈的名下。雖然有數十位大臣對此表示反對,但是一些遠見卓識的人,還是贊同劉協這一決定的。鍾繇、杜畿、皇甫嵩和朱儁四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認為,敖烈不是沒有野心,但他的野心是理智的,是在可控範圍之內的,敖烈的權力越大,大漢的前途反而越光明,如果有朝一日,洛陽再次遭受禍亂,朝廷還可以把都城遷到燕京去,以幽、並、光三州為根基,以圖重現大漢昔日的光輝。

於是,這件事就這樣定了下來,劉協立刻下詔書,授予敖烈裁定光州軍政大權的權力,一應官職任免全部由敖烈說了算。倒是對敖烈的官職,劉協卻沒有再次提升,畢竟,驃騎大將軍已經是位極人臣,在往上,就要冊封大公爵或者王侯了,敖烈目前的功勳,還沒有到達那樣顯赫的程度。另外,劉協還存了一點私心,他想要看看敖烈的反應,試探一下敖烈是不是會因此產生不滿,不管怎麼說,為大漢開疆擴土,打下第十四個州,也是一筆不小的功績了。當皇帝的時間久了,劉協不可避免的產生一些帝王心術。

然而,敖烈用行動作出了答覆。他任命崔琰為光州牧、公孫瓚為護軍將軍,分別管理光州的政事、軍務。同時,他也沒有任何的不滿情緒,反而是在安頓好光州的事宜後,立刻帶著趙雲點起五千血殺軍乘船南下,與孫策合併一處,共同討伐袁術。敖烈的做法,讓劉協心安的同時,又產生了一絲慚愧,他悔恨自己不該對敖烈產生疑心。當夜,劉協一個人來到了太廟,在大漢列祖列宗的靈位前,從頭回憶了一遍他和敖烈從最初的相識、到逐漸相知,再到最後的患難與共的全部畫面,敖烈曾經屢屢在劉協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於即倒,救劉協於水深火熱之中。這份真摯的情義,讓劉協在回憶的過程中,有了更深一層的感受。劉協流著淚,在列祖列宗的靈位前發誓,今生今世,絕不會在對敖烈產生絲毫的質疑,他要和敖烈一起,肩負起振興大漢,讓大漢的子民重新過上安定生活的重任。

隨著敖烈的到來,膠著的戰事瞬間發生了改變。敖烈勇冠三軍的冠軍侯之名,可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他用無數場勝仗積累起來的。得知敖烈投入戰場之後,負責孫策這一路的袁術部將陳紀立刻心神大亂,和韓暹商量之後,決定以退兵十里,堅守不出的策略應對敖烈。

然而就在陳紀和韓暹退兵十里,剛剛要安營紮寨的時候,敖烈率領五千血殺軍如同神兵天降,趁著二將立足未穩之際,悍勇的以五千之數,對著十倍於己的敵軍來了一次鑿穿,在鑿穿的過程中,還順手燒掉了陳紀、韓暹的糧草,讓袁術軍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這還不算完,當敖烈率軍完成一次鑿穿,呼嘯而過的時候,孫策又粉墨登場了。他親自率領一萬軍為左翼,甘寧率領一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