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2 / 4)

小說:三國之北漢燕王 作者:莫再講

時間都浪費在已經沒有威脅的中部鮮卑身上。

安排好了俘虜和戰利品之後,敖烈留下徐庶和龐德率一萬軍鎮守幽並交界,然後督軍西向,準備對三部鮮卑的最後一部——西部鮮卑發起攻勢。

在當初決意抵抗鮮卑的時候,敖烈是命令崔琰和高順共同抵抗步度根所部的。後來在李儒部下的暗影成員作用下,西部鮮卑內部謠言四起,攪得步度根心亂如麻,不得不暫時停止了對大漢的掠奪,轉而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平定內訌之中,時至今日,步度根依舊沒能完全解決內訌的問題,由此可見,步度根實在不是個英明的君主,處理危機的能力,有限的很。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步度根是個明主的話,暗影成員散佈的謠言恐怕也根本就不會起到這麼大的作用了。

一路率軍疾行,經過五天的跋涉之後,敖烈來到了幷州西北部最靠近北疆大草原的固陽。崔琰和高順的大營,就設在固陽城中。把敖烈一行人接入城中之後,崔琰向敖烈講述了這一個多月以來發生的大事件。

起初,高順帶著駐守在幷州西北部的兩萬郡兵,和步度根部下發生了幾次規模不算太大的戰鬥,雙方互有勝負,但總體來說,還是高順贏的時候多一些,對步度根所部,也造成了一定的傷亡。後來,隨著暗影成員散佈的謠言四起,步度根再也無心南侵,這就給高順創造出了一些戰機,高順趁著西部鮮卑人心浮動的時機,先後兩次率兵出擊,一次是夜襲步度根手下囤積糧草的軍營,將鮮卑人的糧草燒燬了三分之一,又搶回來三分之一;第二次,則是設計在固陽城外二十里的一個小山谷中,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一戰斬殺了六千多的鮮卑人。

在崔琰的彙報中,敖烈聽出了他對高順毫不掩飾的欣賞之意。原本,在敖烈的印象中,高順只是一個練兵的好手,他還想著以後找個機會,把高順調到燕京,負責對四支精銳部隊進行更深層次的訓練,但是透過崔琰的話,敖烈忽然認識到了一個問題,自己有些小看高順了,他可沒想到,在歷史上靠練兵出名的高順,行軍打仗也有著不亞於練兵的手段。看來,後世記載的那些史料,不可盡信啊,在這個群雄並起、戰亂紛飛的年代,被埋沒的人才實在是太多了,高順只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

有感於高順的表現,敖烈決定以後在徵納官吏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考察前來應徵人員的綜合素質,說不定哪一天,就會被敖烈發現一個類似高順這樣,被史書忽略掉的大才呢。史書中對這些人的記載,完全就是有失偏頗嘛。

聽完了崔琰的彙報之後,敖烈讓崔琰把高順的功績寫成文書,在全軍將士中瀏覽。對於有功之臣,敖烈是不吝賞賜和褒獎的。

做完了對高順的獎勵之後,敖烈才把話題引到了中部鮮卑身上,轉頭看向諸葛亮:“孔明,對於中部鮮卑,你有什麼想法?”無論是在什麼時候,敖烈總是習慣行的徵詢一下部下的意見,以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而敖烈第一個要詢問的人,一定就會是諸葛亮。(未完待續。。)

第二百二十二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經過一連串的智取和力敵的戰鬥之後,正像敖烈期待的那樣,諸葛亮有著明顯且迅速的成長。親臨第一戰線,對戰鬥進行直觀的揣摩,是積累經驗和閱歷的最佳途徑,遠比枯坐在房間中死讀兵書,來的有效地多。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諸葛亮身上的變化時顯而易見的,在他的身上,少了一份書卷之氣,反而多了一份沉穩大度與從容。

聽到敖烈開口詢問,諸葛亮說出了早已成竹在胸的對策:“主公,西部鮮卑猶自處於內亂之中,乃是我軍發兵征討的天賜良機。然而,受時間和兵員對比的限制,我軍依舊只能智取而不可強攻。”

諸葛亮的話,首先奠定了這一仗必須要打的基調,然後分析了西部鮮卑目前的困境,最後點出幽並大軍並不佔據明顯的優勢,建議敖烈採用智取致勝。這一番分析可謂入情入理,不但是敖烈,就連崔琰和高順這兩位負責抵抗中部鮮卑的主官都是點頭不止。

“計從何出?”敖烈追問道。

諸葛亮沒有著急回答敖烈的話,而是轉頭看向崔琰和高順,朗朗問道:“崔長史,高將軍,你們與步度根對壘一月有餘,據你們觀察,步度根現在最想得到的,是什麼?”

崔琰和高順仔細思考了片刻之後,不約而同的說道:“安定。”諸葛亮介面說道:“不錯,正是安定。身為一方首領,步度根絕對不願意看到部下陷入紛亂之中。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步度根最想得到的,就是我軍的最好切入點。”

高順疑慮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