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2 / 4)

小說:三國之北漢燕王 作者:莫再講

來。就連四萬多於夫羅的部下,也是沉默無語,滿臉悲慼的神色。呼廚泉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這些人繼續生存下去的希望。他把自己臨死前對生死的感悟,透過這樣一種方式,無聲的傳達給了在場的所有匈奴人。敖烈遵照匈奴人的習俗,在戰場上為呼廚泉進行了火葬,雖然是敵人,但是可敬可佩的敵人,還是值得尊敬的。

隨著匈奴單于於夫羅和左賢王呼廚泉的先後身死。這場激戰。就此落下了帷幕。匈奴人戰死的將士,高達五萬之眾,受傷者不計其數,七萬人做了漢軍的俘虜。而漢軍方面。同樣也出現了不小的戰損。儘管漢軍在諸葛亮的運籌之下。佔盡了各種便宜,但是兩軍交戰,死傷是絕對不可能避免的。

經過清點。最後戰死的人數被統計了出來。三支精銳部隊血殺軍、龍驤軍和虎賁軍,每軍的戰損,基本都是在二百人上下,如果是普通的部隊,出現這樣的戰損,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但是這三支精銳中的每一個戰士,都是敖烈耗費了大量的心血和錢財打造出來的百戰精兵,六百人的傷亡,已經是敖烈所能承受的極限了。

相對於三支精銳,普通軍士的傷亡要多了十幾倍。在五萬新軍中,死於此役的戰士,有近萬人之多,傷殘不能繼續服役的,也有五千左右的人數,受輕傷者更是多如牛毛。這又是一個讓敖烈感到沉痛的資料。敖烈在短暫的悲傷之後,很快從傷痛中掙脫了出來,作為統帥,敖烈心裡很清楚,自己不能沉湎於過去的傷痛,而是要為活著的軍士們著想,爭取儘量減少他們的戰損。

敖烈下令分出一萬名傷情較輕的軍士,讓他們負責運送陣亡將士的名單,以及傷殘的袍澤們返回明州,讓田豫安排他們接下來的傷情處理和傷殘軍士的退伍手續,並責令太史慈臨時出任這支軍隊的統帥,務必要把他們一個不落的帶回明州。之後,太史慈的統帥職務自動解除,獨自返回燕京,通知有關人員,妥善處理好陣亡將士的撫卹金問題,並把這些將士的名字,銘刻到忠烈碑上,以彰顯他們的勇敢和忠誠。

同時,這支返回明州的隊伍,還有著另一個重要的任務,他們將負責把七萬匈奴俘虜押送回明州,教給田豫來處理。人口,始終是平定天下的重要因素,敖烈沒理由把這七萬匈奴人趕盡殺絕,把他們帶回明州,和烏桓人雜居在一起,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烏桓人對匈奴人,沒有漢人那樣的仇視,但也絕對談不上親善,這些匈奴人被押送到明州之後,將會和烏桓人一起,逐步接受漢化,也算是融入漢族的一個跳板,避免了他們直接和漢人接觸,進而激發起漢人的仇恨。等到他們被漢化的差不多了,大概已經是數年或者十幾年之後了,那個時候,相信漢人們對匈奴的仇恨已經淡漠了下來,再把這些匈奴人摻雜在烏桓人中,遷居到內地去,或者是讓更多自願到明州定居的漢人遷過來,進而完成民族的大融合。

當然,在這七萬匈奴俘虜被送走之前,敖烈特意讓諸葛亮給他們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課,多角度、深層次的剖析了匈奴人南侵所造成的惡果,以及給漢人帶來的巨大傷害,然後義正言辭的告誡他們,想要活命,必需服從漢人的領導,遵守漢人的律法,適應漢人的生活習慣。這些被敖烈部下的漢軍,殺的膽寒的匈奴人,早已沒有了反抗的心思,再加上呼廚泉臨死前的勸告,他們也就心甘情願的接受了諸葛亮的思想教育。在這個過程中,諸葛亮出色的辯才,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自從和敖烈共同學習了鬼谷十三篇之後,諸葛亮的辯論之術,已經是無人能敵了,即使是敖烈也只能甘拜下風。

處理好了傷兵和俘虜的問題之後,敖烈的思緒又回到了接下來的戰鬥中。於夫羅和呼廚泉,只是匈奴各個部落中,最為強大的兩個,匈奴還有大大小小數十個部落存在,其總兵力加起來也有十五六萬之眾,現在敖烈麾下的人馬,只有六萬多人,這場持續的戰鬥,敖烈決定依舊採用智取的策略,能不硬拼,就儘量避免硬拼。把有限的兵力儲存下來,投入到最後的決戰中去,敖烈很清楚,計謀只能獲得一時的勝利,如果不來一場硬碰硬的對決,把匈奴人打服了、打怕了,他們遲早會出現反覆,叛出大漢的統治的。只有像征服於夫羅和呼廚泉兩部人馬一樣,讓他們從內心中感到畏懼,他們才會乖乖的聽話。

在一番討論之後,諸葛亮和徐庶各自獻出一條計策。諸葛亮主張據守狼居胥山,構築堅固的防事,同時派兵奇襲於夫羅和呼廚泉的部落,掠奪那裡的軍備和物資,充實到漢軍之中。諸葛亮的理由很簡單,匈奴人依舊強大,漢軍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先前在把俘虜的七萬人送往明州的時候,軍中超過三分之二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