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個人就是珍妃。珍妃離開冷宮,算是死裡逃生。經過這一場劫難,珍妃深深意識到,皇帝手裡沒有掌握軍隊,永遠都將是慈禧太后手裡的玩偶,慈禧太后這一次放過了她和皇帝,總有一天,還會把他們拉下馬來。如今,那哈五和羅鳴芳就在京師,依靠這兩個人掌握軍權,哪怕僅僅是一支小部隊,也能起到牽制慈禧太后的作用。周憲章統軍在外,那哈五和羅鳴芳近在京畿之地,兩下呼應,如有危難,那哈五和羅鳴芳馬上就能入京勤王,周憲章隨即率大軍前來,慈禧太后豈敢輕舉妄動!所以,珍妃向光緒皇帝建言,啟用那哈五和羅鳴芳。
而第二個人是皇帝的師傅翁同龢。翁同龢向皇帝舉薦了那哈五和羅鳴芳。而給翁同龢提出建議的,是兩位在野的舉人——康有為和梁啟超。
廣東舉子康有為和他的弟子梁啟超,此番來到京城,名義上是來趕考,實際上,是來宣傳他們的維新變法的主張。
康有為號稱康聖人,此人博古通今,不僅jīng通儒家經典,更為難得的是,對當今世界大勢,頗有研究。在他看來,現在的大清國積弱積貧,受盡列強欺辱,究其原因,就是閉關鎖國不知變通。已經進入了十九世紀了,西洋各國科學發展rì新月異,而大清國還在靠著幾本兩千年前的聖賢書治理國家,這是中國被動挨打的根本原因。
康有為研究了rì本明治維新,得出結論,要想富國強兵與列強抗衡,就得徹底變法,改變大清國沿用數百年的政治體制、教育體制、軍事體制、經濟體制。但是,改革又不能脫離現有國體。
於是,康有為提出了在強化皇權的基礎上進行全面改革的方案,這就是維新變法的核心所在。
康有為認為,在大清國實施變法,必然會引起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要將變法維新付諸實施,唯一的辦法是,加強zhōng yāng集權,強化皇權,在皇帝的推動下,以摧枯拉朽之勢,摧毀阻擋變法的守舊勢力,從而發動一場自上而下的徹底變革。
按照康有為的這種思路,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強化光緒皇帝的權威,賦予光緒皇帝“乾坤獨斷”的至高無上的權力,徹底消除慈禧太后的幕後cāo縱。
清rì兩國簽訂停戰協議後,大清國割地賠款,訊息傳來,běi jīng城裡民怨沸騰,剛巧,慈禧太后又囚禁了那晉,抓了抗rì有功的那哈五和羅鳴芳,百姓議論紛紛。康有為和梁啟超覺得這是一個宣傳維新變法的大好時機,召集進京趕考的舉子們,到都察院請願,要求朝廷釋放那哈五和羅鳴芳,同時向朝廷上了一道萬言書,提出維新變法的主張,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
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公車上書,聲勢浩大,加上章軍和各路清軍的戰績,迫使太后老佛爺不得不做出讓步,把光緒皇帝放了出來,這也算是幫了光緒皇帝一把。所以,光緒皇帝臨朝後,對康有為很是感興趣,派翁同龢在zhōng nán hǎi西花廳接見康有為,聽聽康有為有些什麼主張。
康有為見到翁同龢,立即提出了強化君權、聖心獨斷的主張,建議光緒皇帝把那哈五和羅鳴芳這兩位抗rì英雄留在身邊,掌握軍隊實權,成為皇帝的堅強後盾,同時,讓章軍統帥周憲章召集章軍,在外地駐守,與京畿之地的那哈五遙相呼應,對皇帝形成拱衛之勢。
這與翁同龢的想法完全一致,更是深得光緒皇帝之心。
內有珍妃,外有翁同龢的保薦,光緒皇帝自己又吃夠了太后老佛爺的苦頭,差點還讓慈禧太后搞成個“被駕崩”,至今想起來都是後怕,光緒皇帝龍顏大悅,立即付諸實施。
自此,那哈五和羅鳴芳脫離了章軍,留在天津,一個掌握驍騎營,一個掌握天津武備學堂,皇帝和珍妃暗中支援,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兩人成了地方實力派。
且說眾人寒暄已畢,簇擁著端郡王載漪,離開碼頭,來到旅順港水師營中,那水師營原本是北洋水師在旅順軍港的指揮部,旅順失陷後,成了rì軍的指揮部,後來經過一場大戰,被打了個面目全非,為了迎接端郡王,聶士成命人匆匆整理出來,還是像模像樣。
端郡王站在點將臺上,面向眾將士,宣讀了光緒皇帝表彰有功之事的詔書,詔書中免不了撫慰激勵之詞,就不細表,單說說朝廷對章軍將士的封賞:
師長周憲章,授一等伯,湖廣提督,賞一品頂戴,賜黃馬褂,任總理衙門大臣,內廷辦事。夫人趙巧兒賞二品誥命。朝廷在běi jīng賜府。
參謀長漢納根,賞一品頂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