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後一度改稱趙光義。宋太宗很有作為,勤於政務,關心民生;不過由於他兩度伐遼失敗,導致四川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但是總的來說,他統治時期宋朝比較強盛。
3真宗趙恆(公元9681022年),名趙恆,原名趙德昌,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個兒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997年以太子繼位。宋真宗統治時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統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北宋比較強盛。
4仁宗趙禎(公元10101062年),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於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3年即帝位,時年13歲。1063年病死開封,享年54歲。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時候宋朝進入鼎盛,但也是衰落的起點。在位後期,官僚膨脹,對外戰爭屢戰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已經出現經濟危機。而且,還有南蠻叛亂、交趾之亂。來雖有“慶曆新政”,但尚未成功。其陵墓為永昭陵。
5英宗趙曙(公元10321067年),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1067年在位。他是前任第四代皇帝宋仁宗的從兄弟允讓的第十三子。在位時碌碌無為,北宋就此衰落。
6神宗趙頊(公元10481085年),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後,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而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振興北宋王朝,是為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惟操之過急,不得其法,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時值夏惠宗在位,母黨梁氏專權,西夏國勢日非,圖一舉殲滅羌夏。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大破夏軍,佔領西夏二千里土地。不過後來在永樂城之戰中慘敗,滅夏之舉未能實現。事後,宋神宗在朝中當眾痛哭。他有抱負,勵精圖治,想滅西羌,惜壯志未酬,於元豐八年飲恨而歿,享年三十八歲。其子宋哲宗親政後,竭盡所能完成父親遺志。
7哲宗趙煦(公元10771100年),北宋第七位皇帝(1086年——1100年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傭,曾被封為延安郡王,鎮守宋朝西北部邊境。神宗病危時立他為太子,元豐八年,神宗死,趙煦登基為皇帝,是為宋哲宗,改元“元佑”。在位15年,享年25歲。哲宗登基時,只有10歲,由高太后執政。高太后執政後,任用頑固派大官司馬光為宰相。司馬光一上臺,就把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全部廢止。宋哲宗對於司馬光與高太后的執政與壓制感到不滿。到了元佑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親政。哲宗親政後表明紹述,追貶司馬光,並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黨人於嶺南(今廣西一帶),接著重用革新派如章敦、曾布等,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紹聖”,並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1100年)1月病逝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哲宗是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由於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不但沒有獲得解決,反而在宋哲宗當政期間激化,種下了北宋滅亡的原因。
8徽宗趙佶(公元10821135年),宋神宗十一子,是中國宋朝第八位皇帝,也同時具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他兄長宋哲宗無子,死後傳位於他,在位25年(1100年…1125年)趙佶於在位期間,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蒐集奇花異石運到汴京修建園林宮殿,崇通道教,自稱“道君皇帝”,任用貪官宦官橫徵暴斂,激起各地農民起義。當金兵入侵,無法應付時,急忙傳位給他兒子宋欽宗去對付,自己則當“太上皇”,但終於無法挽回局勢,父子兩人皆被金兵俘虜北上,受盡折磨,八年後死於黑龍江依蘭。
9欽宗趙桓(公元11001156年),北宋第九位皇帝(1126年——1127年在位)。諡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在位2年。享年62歲。趙桓受父宋徽宗遜位後即位為皇帝,是為宋欽宗,改元“靖康”。即位後立刻貶蔡京、童貫等人,然後重用李綱抗金。但是他十分懦弱無能,優柔寡斷。後來聽從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向金人求和。金國趁此機會於靖康二年(1127年)南下渡黃河破宋京東京(今開封),北宋滅亡,徽、欽二帝及百姓、官員、嬪妃上萬人被俘北上,被困在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史稱“靖康之變”,北宋遂亡。1161年宋欽宗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