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在屢戰屢敗的過程中,蔣介石積極尋求外交手段解決衝突。1938年5月日本內閣改組,曾與蔣介石有舊交的宇垣一成被任命為外相。蔣介石認為宇垣一成是理解國民黨事業的日本人士,於是派人與日本溝通,期望和平談判。

這次談判選擇在香港,國民政府方面以孔祥熙為代表。

日方向國民政府提出一系列要求:

蔣介石必須下野;

中國政府停止一切反日行動;

以簽訂〃日滿華〃三國條約的形式承認〃滿洲國〃;

承認內蒙自治,劃定華北特殊地帶;

清算與共產黨的關係,或者中日簽訂共同防共協定;

對日本進行戰爭賠償等等。

〃七?七事變〃,忍辱建國的喪

這一系列苛刻的要求,由於宇垣一成外相很快下臺,最終無從談起。

與此同時,日軍加緊部署進攻武漢。8月22日,日本發出命令,攻佔漢口附近之要地,力爭擊破中國軍隊主力。中國方面,積極部署〃武漢保衛戰〃,以圖消耗日軍。

8月末,日軍大舉進攻武漢。戰爭中,蘇聯空軍與中國空軍並肩作戰,炸沉日艦23艘,炸燬敵軍機場飛機16架,擊落敵機78架。武漢保衛戰歷時4個月,日軍死傷2。2萬人。最終由於中國軍隊主力撤退,武漢淪陷,但是日本速戰戰略亦遭到沉重打擊。與武漢保衛戰幾乎同時,廣州失陷,日軍控制華南部分地區。

1938年年底,日本在中國陷入正面戰場、敵後戰場,由於兵力不足而泥足深陷。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鑑於發現速戰速決征服中國的不可能,日本開始誘降汪精衛,企圖透過建立偽政權的辦法控制中國。但是,汪精衛的公開投敵立即遭到全國人民的聲討,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境地,這時日本才發現在中國扶持偽政權完全是失敗的一招。

至此,日本發現招降和迅速武力征服幅員遼闊的中國,都是不可能的。中國成為日本的戰爭泥潭。此後的過程已經不必要再描述,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美國開闢太平洋戰場,日軍在亞太戰場逐漸失去鋒芒,並最終走向覆滅。

8年的中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悲慘的一頁,大約1500萬到2000萬中國人死於這場漫長的戰爭。

日本全面侵華導致前面所講的四項建設遭到重大打擊。法幣政策原本為戰爭提供了重要的財政支援,但是戰爭的深淵使得大量發行紙幣成為主要的金融政策,最終必然導致通貨膨脹。重工業和軍火工業也因為戰爭必須遷移到大後方。

戰後的中國已經與戰前大不一樣。國民政府腐敗無能,三民主義似乎已經找不到立足之地;國民政府的軍隊精神疲憊,紀律敗壞。

可貴的一點是,抗戰期間,中國國民黨聯手中國共產黨,尤其是重慶時期,中國的民主政治有了空前進步。中國共產黨成為合法的政治力量,在〃國統區〃創辦了自己的媒體,發出了〃歷史的先聲〃,對中國實行民主政治進行積極的宣傳。

作為抗戰的一個重要結果,中國共產黨透過對日作戰,鍛造了一支以〃毛澤東思想〃武裝的意志堅強的隊伍。戰後,國共力量對比迅速發生質的變化。中國歷史的發展轉向一個新的方向。

這一變化,其實從戰前就已經出現端倪。

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看來,中日之戰是無法避免的,因為日本對中國的擴張是由其無法改變的勢力在推動著。

中國共產黨在戰前一再表明,日本帝國主義的目的是將整個中國變成日本的殖民地。因而不應該回避這場戰爭,國共雙方應該儘早抗日。

儘管有人懷疑中國共產黨這一呼聲在戰爭爆發前的誠意,因為一旦國共和解一致對外,共產黨將取得合法地位。但是,共產黨的這些呼聲畢竟代表了中國城市人口、學生、知識分子、工人甚至資產階級的心態。

在戰爭最後的三年,毛澤東和蔣介石都認識到,戰爭結果的主導力量在於美國方面。這個時候,由於太平洋戰爭,中國抗日戰爭已經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融為一體。日本的失敗已經不再有懸念。

〃七?七事變〃,忍辱建國的喪

附:近代以來中日關係大事件

19世紀70年代起,日本開始侵略我國臺灣。

1895年4月17日,因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條約包括賠償日本軍費銀二億兩,割讓臺灣、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