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我剛剛都說了,漢民兩百萬,不過你們看看這些地方。”劉涗手指落在曾經屬於吐蕃諸部,以及大理國的區域上,道:“這些地方居住的,大多都是非漢民,如今我族人口畢竟稀少,但隨著人民生活富庶、科技昌明之後,人口的增殖必定會成倍增趨勢,到時候,就會動員大家進行遷徙,逐漸擠佔那些異族人的土地,同時,在中央民國實行混居制度,但凡是中央民國境內,不允許存在異族村落,同時對願意居留在境內的異族人,只要願意接受我漢文化和習俗的,一律一視同仁!”
“厲害!”
王重陽雖然是中央民國的國師,然而他對中央民國的很多國策,並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去了解和理解,故而此時聽劉涗這麼一說,也感覺是無比驚訝。跟前面劉涗說的那“十六字”方針聯絡起來一想,當真無比的“歹毒”。
的確,若是站在異族人的立場上來看,劉涗的這個“十六字”方針,確實是無比的歹毒,表面上只沒有血腥,可骨子裡那是消滅了人家的傳承,空有族人存在又有多大的意義,連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文字、語言統統都已經消亡了,那不過就是基因略有差別的漢族人而已。
或許劉涗這樣的做法放在後世會遭人詬病,然而劉涗既不是什麼古文化的保護者,也不是什麼社會問題專業人士,他僅僅是一個軍人,一個鐵血軍人而已。軍人的天職是什麼?不是服從命令,而是保護自己的民族和國家。
在劉涗這裡,民族就是國家,在劉涗看來,要保持一個國家上下步調一致,那麼就應該單純一些,所謂的百花齊放,不過是文化人一種理想而已。一個國家若是上上下下思想都無法統一,又如何才能進入快速發展的通道之中呢?
若僅僅是從版圖的遼闊程度來說,中央民國已經是超過了南宋的存在,而岳飛也認為,如今的中央民國,所需要的僅僅是足夠的人民基數來填補地域的空白,其崛起是無可抵擋的。
“首相大人,下一步何去何從?末將麾下之岳家軍,還是可以打仗的,若是首相大人點頭,末將明日即可領兵,直下臨安城!”
直下臨安城,那可就是要斷了老趙家的根基了!
要說岳飛這話倒也沒多大的水份,以南宋如今的軍事實力來說,岳家軍即便沒有在數量上佔據半壁江山的地位,但至少就戰鬥力來說,那絕對一半對一半!
或許單憑岳家軍未必就能拿下臨安城,然而只要岳家軍在南宋腹地這麼一鬧騰,整個南宋國內的局勢,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可以說,幾乎就會要老趙家的命!
可劉涗卻不想岳飛這麼做。
不僅僅是因為岳家軍如今可謂是一支孤軍,孤軍深入必定有很多後患,而中央民國暫時也無法從軍事上支援岳家軍,即便來支援,時間上恐怕也會拖很久,如此一來,岳家軍在趙家王朝拼死反撲之下,定會遭受巨大的衝擊,甚至於是嚴重的傷亡。
而另外一個原因,還是在於劉涗心軟。
正如老話說的那樣,天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若是能夠按部就班的吞併南宋,給南宋百姓一個緩衝的時間和空間,那麼對於老百姓的衝擊將會微弱到可忽略不計,尤其是在中央民國的社會制度優越性已經得到天下大量老百姓認可的情況之下,逐城逐地的吞併,讓老百姓順利的遷徙進入中央民國,才將將影響降低到最弱。
基於這兩種理由,劉涗眼下的意思,還是讓岳家軍整體從南宋腹地突圍,進入中央民國境內,進行二次整編。當然,他必須要給岳飛說清楚,在中央民國的軍事序列當中,不會存在“某個人自己的”軍隊,所有的軍隊都是屬於國家的,而將領,只是各司其職而已。
若是遇上那種私心深重的將領,劉涗這麼說,定然會認為劉涗是在奪取兵權,事實上這也是一種常見的事情,尤其是在叛變、收復的將領身上。然而岳飛卻是很相信劉涗的,對於劉涗的要求,他幾乎是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下來。
這不僅僅是岳飛對劉涗人品的信任,同時也是對中央民國制度的一種信任。哪怕岳飛並沒有真正在中央民國生活過,但他卻聽說過很多中央民國的事情,自己也曾經深入的研究過中央民國的種種制度,應該說,這些制度都是非常合理的,尤其是對於老百姓來說。
在達成協議之後,岳飛就不敢繼續浪費時間。雖說他下面有牛皋等將領,能夠協助岳飛,如臂使指般的調動軍隊,然而此番岳家軍行動,卻跟往常截然不同了。
這一次,岳家軍面對的“敵人”,將會是曾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