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國家機器,這個道理很好理解,想想二戰時期,德國人究竟做了些什麼瘋狂的事情,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鐵浮屠是存在,也是這個時代騎兵的巔峰狀態,可以說,這個時候金兵的鐵浮屠騎兵,若是放倒歐洲,足以將整個歐洲橫掃,三遍都不是問題。
當然,凡事有利有弊,打造鐵浮屠耗費的物資無疑是個天文數字,同時鐵浮屠縱然強大,也有自身的弱點。事實上,女真人正式成軍之後,騎兵部隊也是逐步發展起來的,而最先成為騎兵主力的,就是被宋人成為“柺子馬”的武裝騎兵,身披簡單防禦鎧甲的騎兵。
在正面作戰的時候,金兵往往是將步兵部隊放在陣型的中間,而將騎兵放在隊伍的兩翼,開始作戰的時候,兩翼的騎兵隊伍就會視情況,採取騷擾、圍剿、追擊等行動。
這種作戰的模式,金人一直都在沿用,千變萬化,卻是萬變不起其宗,岳飛正是因為善於摸索和總結,針對金兵作戰的這種風格,打造出了針對性的隊伍,才能在跟金國之間的戰鬥之中,長期出於上風,打一場,勝一場。
在岳家軍之中,歸屬於騎兵序列的,其中之一就是岳雲率領的背嵬軍,其二就是遊弋馬軍,這兩支騎兵隊伍當中,背嵬軍是馬上馬下皆強大的綜合性戰鬥力,而遊弋馬軍則是純粹的騎兵隊伍,就是岳飛針對金國戰鬥組建起來的。
在這兩支隊伍身上,岳飛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各方面的條件都是最優渥的,同時也就意味著,這兩支隊伍在作戰的時候也是最兇猛,最頑強的。當金兵發動他們的柺子馬時,岳飛就會讓背嵬軍和遊弋馬軍頂上去,不僅要抗住金兵的柺子馬,同時還要能夠沉重的打擊柺子馬,從而震盪金兵全軍上下計程車氣,讓他們軍心浮動!
真正正面戰場的決勝,無論是金國還是南宋,仍舊還是放在地面上,也就是步兵對抗之上。在這方面,曾經宋人有種觀念,就是南人的身體素質是遠遠不如北人的,即便拋開騎兵隊伍不說,光是步兵的正面對抗,也要兩個南人,才能頂的住一個北人。
事實呢,並非如此。南人和北人的強弱,並非如宋人那些紙上談兵的將領所形容。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要說身材矮小,巴蜀境內的人就遠遠不如北人,甚至連中原地帶的人都不如,可是川軍勇猛卻是歷史上不爭的事實。
況且,大軍作戰,個人的力量在人海之中微不足道,優秀的陣法變化和嚴謹的走位,嚴格的紀律,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
恰好,岳飛擅長練兵,因為他的以身作則,能夠讓軍隊同仇敵愾,故而他能夠打造出一支常勝之軍。
金兀朮在岳家軍面前套不到好處去,這並不奇怪,經過這些年的摸索,岳飛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練兵、帶兵模式,否則在後世大家的名作之中,也不會有《武穆遺書》這樣的寶典出現。
應該說,作為與岳飛同時代的名將,韓世忠也是不輸岳飛的。之所以岳飛比韓世忠更加出名,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是岳飛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韓世忠比岳飛成名更早,他在對抗金人南侵之中建立的功勳也不輸岳飛,至少可以證明,他有著不輸岳飛的練兵帶兵能力。本就已經很厲害的韓世忠,麾下的兵馬從冷兵器時代猛然之間過渡到了熱兵器,最開始,韓世忠還是有些不太適應的。
此番出征應對金兵,劉涗考慮到韓世忠對如何使用熱兵器軍隊還不太數量,加之如今火炮數量有限,故而並沒有給韓世忠配備炮兵,全員都是火槍兵,其中有一萬騎兵。
一開始的時候,韓世忠這個大帥是很被動的,只因為他這個當大帥的,還沒有下面最基層的軍官懂的多。好在韓世忠這個人擅長學習,虛心受教,隨著隊伍的前進,他對使用火器的軍隊瞭解就愈加的深刻。
路上碰見的那些零星南宋軍隊,不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成了韓世忠訓練自己的物件,每場戰鬥他都親臨第一線,說的少,看的多,聽的多,按照臨走時劉涗提醒他的,每場戰鬥結束之後都召集中高層將領開總結會,以此判斷戰鬥得失,不斷提高自己的指揮水平。
等到真正跟金兵正面相遇的時候,韓世忠已經從一個理論上的指揮將領,成長成為真正熟悉熱兵器作戰模式的將領。
然而金兵並不知道他們面對的是怎樣的一支軍隊,一上來就擺出慣常的進攻模式,卻不知對於他們這一套,韓世忠早已經知根知底。即便是指揮相對落後的冷兵器軍隊時,韓世忠都不怵金兵,遑論是現在?
戰鬥一開始,韓世忠就將騎兵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