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進攻被壓制,律谷面無異色。因為,此刻律谷手中的實力還沒有完全投入。手中擁有至少五萬餘兵力尚未動用,雄厚的兵力讓律谷對勝利抱有信心。
將一支支騎兵分散,依靠騎軍的機動力,遠遠吊著的東胡人利用箭雨持續對匈奴人造成殺傷。
面對匈奴人“放風箏”戰法,冒頓很快便做出了應對。
對付騎兵的,最好的辦法自然只有以騎兵對騎兵。精銳的匈奴萬騎取下馬上長弓,比起一般長弓更加優異的效能讓東胡人開始吃了苦頭。身為匈奴精銳,在冒頓奉行的精兵政策下,萬騎擁有的裝備比起東胡人要好上許多。
加上匈奴人頻頻和大秦帝國作戰,儘管敗多生少但總是有不少機會獲得了大秦的精良裝備。其中,騎弓甲冑便是冒頓最大的收穫。
仰仗的騎射收到阻礙,律谷開始漸漸將手中的兵力陸續投入。使得兩側總計擁有了至少三萬人的兵力!
兩側的原先不過萬的兵力得到增加,匈奴的側翼便受到更大的威脅。
這讓只擁有四萬人兵力的冒頓感受到了危險,但這並沒有讓冒頓選擇分薄手中僅剩的萬騎精銳。而是依舊執著地選擇追向律谷的本陣。
這個時代的騎兵戰術還十分缺乏,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馬鐙、馬蹄鐵、高橋馬鞍等促使騎兵發生關鍵性轉折的東西尚未發生。因為沒有兩漢才出現的馬鐙,所以無論是匈奴的甲騎還是東胡的騎射手都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問題。
那便是馬上如何發力。
因為缺乏馬鐙,雙腳高懸馬上缺乏有力的支撐點。如此,儘管擁有十數年馬背騎乘經驗,但草原騎士在馬上戰鬥的時候不得不分出大量精力穩定在馬背之上。為了坐穩馬背,常常需要握緊韁繩,這樣就分去了騎士的一隻手。
這樣的情況下,騎射和揮砍需要面對的困難就變得相當巨大。能夠在馬背之上自由射擊和揮砍的騎士無一不是擁有海量經驗和天賦的精銳。
限於技術手段,無論是匈奴人還是東胡人。因為戰鬥技巧的匱乏,往往便是直來直往,互相對沖廝殺。而律谷能夠用手中精銳吊著甲騎來回轉,便是僅有不多的手段。
但在東胡人中擁有精良騎射的並不多,而青銅質箭頭更是少量裝備,吊風箏的戰術並沒有維持多久便因為匈奴甲騎的突入而不得不收回。
律谷先期佔了不少便宜之後,決定發起反擊。龐大的兵力被律谷調動起來,一層又一層的東胡騎兵以氏族為單位開始集結。而首先發起反擊的便是律谷所在的本部。
三千人的騎兵衝向瞭如同重山一般的匈奴甲騎。赤黑交加的匈奴甲騎帶動著龐大的動能衝向東胡人的本陣。
而神色猙獰的東胡人也不甘示弱,出自東胡王族的東胡前鋒將領發出高昂的賞格,帶著一群激動無比的東胡騎士發起反衝鋒。
戰鬥在兩軍接觸一始便顯現出了差距。儘管這三千人是律谷手中的精銳,可面對訓練有素配合嚴謹的匈奴甲騎。東胡前鋒的將領悲哀地發現缺乏戰鬥經驗的精銳面對匈奴經歷過歷次戰爭的老兵差距不是一般大。
難以想象騎兵對沖時將士如何令人震撼。
人海人潮般的騎兵如同兩座大山碾壓在了一起。一條條生命在激烈的廝殺之上隨著兩軍接觸而開始消融。
相比配合嚴謹匈奴的匈奴甲騎,東胡人不僅在訓練之上懈怠不少,戰陣經驗更是缺乏嚴重。不少東胡部落之中的勇士在初次上場之中表現難堪。
鮮血飛舞,劍戈和鳴。血肉的舞曲讓整個戰場變得分外血腥。
律穀神色不動,目光卻不斷打量著這支冒頓花費大量心血鑄就的精銳之師。
“東胡的勇士,你們的身後不僅是東胡的草原還有自己的家鄉,以及帳中的妻子、兒女。為了你們的妻子不為殘暴的匈奴人掠去作為奴隸,讓自己的孩子認仇敵作父。拿出你們的勇氣,為了東胡的榮耀!”律谷高聲做著鼓舞。
隨著律谷的高喝,數萬東胡人開始衝向匈奴甲騎。
將視角抬上天空,只覺東邊一群紫褐色的人潮迅速湧向西邊赤黑色堅石般的匈奴甲騎。
東胡人是勇猛的,林海草原上不缺乏勇於搏命的戰士。但東胡人也是悲哀的,空有龐大的軍隊但卻缺乏出色的將領和有戰鬥經驗計程車兵。或許幸運於避免和了大秦鐵軍作戰,但也悲哀於沒有經歷大戰磨礪,東胡人缺乏足夠的韌性來面對萬騎的恐怖。
的確,萬騎是恐怖的。
冒頓最初為了訓練這支精銳便是為了對付自己的父親,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