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真正獻計的劉邦和張良都沒有進入彭城,而是老老實實在碭郡舔傷口,休整。
計謀不錯,可楚國上下似乎忘掉了一個人。
那就是項梁。
當然,並不是說忘掉了項梁的功勳名聲什麼的。而是在和章邯化敵為友這個策略之中,忘掉了殺掉項梁的兇手,可是章邯啊!
項氏對此自然是極其不樂意,可在群起洶湧的浪潮之中,卻沒有太好的辦法。最終,只能靜等說是在咸陽有了收穫的范增回國。
九月份對項羽而言的倒黴事顯然還沒完,儘管遷都叫項梁死後的項氏集團緩了一口氣,算是穩住了跟腳。可也叫熊心更多地得到了不滿項氏之人的支援。
於是在這群人,包括領兵跟隨楚王熊心的呂清呂臣父子,在碭郡駐紮兵馬的劉邦,還有一干楚地名望很大的本土派,如宋義之流。在這些人的支援下,熊心到了新都城彭城後,第一個便給項羽升官了。
這,算是安慰項羽,安慰項氏。也算是試探著項氏的底線。
楚懷王給升了個什麼官呢?
次將。
全部過程,是懷王封項羽於魯,為次將,屬宋義北上救援趙國。後面一段按下姑且不提。
前面的,好說。給項羽一塊封地,行了分封的古制,地點呢,就在魯國故地。至於在碭郡休整的劉邦,楚懷王也沒落下,封了個武安侯。封侯了,劉邦自然是高高興興,妥妥帖帖地對熊心表白忠心,當然,裡面有幾句真話就要細論了。
面對國內局勢,主動權似乎又回到了楚懷王手中。
因為楚懷王畢竟是楚國國內的最高領導人,項羽前番遷都爭取了時間,穩定了項氏跟腳,可畢竟你不能將東阿…定陶…城陽…雍丘…濮陽…陳留一系列戰爭的功賞過罰做出結論。
因為,這都是屬於國君的權力。
封賞了項羽,劉邦。下面一個,不是其他實力派,而是一個揹負鉅額聲名的人,此子,名作宋義。
說來,宋義和韓信的經歷有點相似。這個相似不是說出身,出身的話,宋義說起來是很不錯的,名聲很高是天下名士。這個相似,是因為宋義和韓信一般,都力勸項梁不可輕兵冒進,被秦兵所乘。
最後,果然如宋義所言。自然,宋義靠著項梁的慘敗,很是偷笑地刷了一會聲望。
刷完聲望的宋義很快便得到了熊心的親睞,在獲得宋義支援王位後,很快便給了報效:楚令尹,上將軍,卿子將軍。
似乎誰也沒說,張楚歷史上,也有一人得過這個位置。
第九章:懷王薄恩奪兵權(上)
【首更送達。wWW!停了一天的電,這會剛剛改好了稿子,送來,怠慢之處,海涵海涵。拱手】
令尹,是楚國的丞相。正兒八經,頭號人臣。比起柱國那個相當於宰相位置的說法。令尹是在楚國國內,是紮紮實實的人臣之首。
上將軍也好理解,一幫將軍裡面的老大。楚**事系統的頭號人物。
也不知宋義的胃口怎麼這麼好,竟是一下子全都給吃了下去。一躍而上,成了超越所有人的大佬,比起當年武信君項梁,也是不遑多讓。比起小字輩的項羽,更是強了不知多少。
此時,再仔細看看項羽的職位:次將。
幹嘛的?
屬宋義北上救援趙國。
哦,原來霸王竟是宋義的副手,是下屬!
這下,楚懷王的殺招來了。抬出宋義這麼一個強大的,擁有相當實力【地方派支援,一干楚國曾經大貴族大地主的支援】,而且名望很高【天下名士屬性】。極其重要的一環,就是宋義,是支援聯合李斯章邯,共同對抗關內大秦的!
無論如何,項氏和宋義是對抗敵對無誤了。
就看兩人到底有沒有這本事,最後分出勝負,領這人臣之首的名頭了。當然,兩人也不會忘了。無論如何,這場鬥爭之中,有一個人不會敗,只會藉著兩人鬥爭越發頻繁厲害,最後得漁翁之利。
這個人不是劉邦,他連入局參賽的打算都沒。
也不是呂氏父子,他們後來的結局更是悲慘,命運也極其關鍵。
這個人,是楚懷王熊心!
就如黨政激烈之時,也是帝權強盛之時一般。只要上位者不太笨,有點政治天分,那麼便能在手下對抗之中獲取更加好的馭下之術。
顯然,楚懷王刻意製作的宋義和項氏對抗獲得了一定的成功。
如果
如果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