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太多的指責。
這個道理不但吳三桂清楚,尚之信和耿精忠也是心裡有數。福建那邊很窮,耿精忠暗示吳三桂他對浙江和江西都有興趣,現在半個浙江都是禁海區了,耿精忠打算從浙南撕下一塊,然後再去江西佔一點地盤;而尚之信同樣對江西有興趣,但因為尚家還琢磨著兩邊不得罪,所以吳三桂估計廣東的行動不會很迅速。
對於尚之信和耿精忠的野心,吳三桂一直是極力鼓勵,只要這兩藩把浙江和江西搞亂了,那就會李定國創造東征的機會,而只有李定國的主力都奔江南或者河南去了,吳三桂才能在不引起和明軍衝突的情況下替自己多劃拉一些地盤。
除了李定國以外,吳三桂還派人去和臺灣鄭經聯絡,當年鄭成功在大廈將傾的時候反攻南京,這份氣魄吳三桂還有頗有些欽佩的。鄭經就算比不上他父親,拒絕清廷勸降時的話語也是擲地有聲,在吳三桂想來也應該是個英雄豪傑。因此吳三桂勸說鄭經盡出臺灣雄兵,趁蔣國柱主力侵入江西的時候再來一次南京之圍——如果鄭經這麼幹了,那東南就更會是一片大亂,會進一步增加李定國東征的機率;而且浙東軍又是臺灣的盟軍,不太可能攔阻鄭經進入長江;等鄧名回來時,他若要協調矛盾首當其衝的也是攻入江南的李定國和鄭經,不把他們擺平了,也輪不到低調的在湖南擴張領土的吳三桂。
夏國相離開後,吳三桂盯著地圖又看了半天,康熙六年本來有一次天下大亂的機會,但是事態並沒有向著吳三桂希望的方向演變,而這次鄧名出海可能是最後的機會了。
“真希望耿精忠直接打下了杭州,鄭經端了南京,李定國拿下武昌啊。”吳三桂輕聲唸叨著,鄧名一直表現得非常有節制,始終給滿清各地的督撫一條生路,所以現在各地的總督都沒有和鄧名拼命的心思,甚至連燕京方面都覺得只要不把鄧名往死裡得罪,將來說不定都能有出路。
如果局面繼續這樣平穩地發展下去,那將來鄧名說不定都能傳檄而定,吳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還有其他有野心的人諸如蔣國柱之流,都不會有什麼機會了。但幸好鄧名這次終於出錯了,他沒有繼續坐鎮成都壓住國內的各股勢力,只要鄭經、李定國端了蔣國柱、張長庚的老巢,或者表現出要端他們老巢的架勢,那督撫就會感覺還是有必要抵抗明軍到底的;要是耿精忠、尚可喜把趙國祚、張朝趕盡殺絕那當然更是求之不得,那樣燕京都會受到觸動,認為明軍終究還是不會給他們留一條生路——等反正了之後,吳三桂也不介意大喊聲一通“漢賊不兩立”、“斬草除根”、“男女不留”之類的狠話,以加深燕京的這種印象。
以前鄧名對吳三桂明顯戒心很重,平西王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鞏焴不起好作用——在山海關的時候吳三桂把闖營坑得太慘了,鞏焴耿耿於懷實屬正常。康熙六年明軍本來有機會攻陷燕京,但鄧名異常地謹慎剋制,只是逼清廷購買了一批債券就班師回朝了,吳三桂懷疑也是鞏焴那個老傢伙在搗亂——肯定是鞏焴把闖王倉促進燕京這個教訓說給鄧名聽了。不過去年鞏焴去世了,鄧名以丞相禮節把大順禮政斧尚書厚葬,那現在應該不會再有人在鄧名耳邊說平西王壞話了吧?吳三桂覺得自己的形象還是不錯的,第一次和鄧名會面的時候他禮數周到,吃虧的也是自己,只要沒有了懷恨在心的闖營宿老,吳三桂覺得鄧名本人應該不會對自己有什麼特別的惡感。
“李定國,鄭經,你們都是一心要做嶽武穆的人,千萬不要讓本王失望啊。”
在吳三桂看來,這就是所謂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東寧。
“吳三桂打算反正,打算和晉王兵合一處,全取長江,建議本王出兵南京,和晉王會師安慶。”鄭經把吳三桂的來信展示給部下們看,這個世界的鄭經比鄧名前世的那一個曰子過得舒坦多了。由於鄧名多年來一直給鄭經大筆的海貿分潤,所以現在臺灣也能湊出十萬大軍,雖然依舊不如鄭成功鼎盛時期,但也相當那時的六、七成實力。
吳三桂的來信中還稱尚之信和耿精忠也會一起反正,不過這點暫時還是三個藩王之間的默契,除了鄭經並沒有第五個知道,就連李定國目前都矇在鼓裡,所以吳三桂懇請鄭經一定要保密。可鄭經毫不猶豫地把密信交給部下們同覽,並讓參加會議的部下們各抒己見。
“這是大好事啊。”陳永華作為臺灣的內政總管,驚喜交加地表示贊同:“三藩皆反,晉王、浙東再加上王上,清廷哪裡是我們的對手?他們的精銳已經連川西的農民都打不過了,就是鄧相不在我們也能一舉光復長江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