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軍事行動是完全可以避免。為了這次進攻我軍動用了全部力量,張尚書和馬提督的友軍也被迫參加了行動,因此林起龍當然要承擔我軍的所有軍事花費,這是完全合理的要求——這一百萬軍費賠償中,刨去我們出征的糧草消耗、醫藥花費外,多餘的是懲罰姓賠償。如果不是林起龍蓄意挑起事端,我軍本來可以學習、訓練,或者用來休息,現在不得不把寶貴的時間用來進軍揚州,因此懲罰姓賠償也是合乎情理的正當要求。”
鄧名手下的軍官大多是在川軍中識字的,之前從來沒有除了忠君愛國外並沒有接觸到過什麼其他的價值觀。在一張白紙上作畫總是比較容易的,聽到鄧名的演說後,臺下的軍官們紛紛點頭,一個個都嚴肅地點頭贊同。
“務必把以上通報全軍,讓我軍官兵充分了解我軍要求的合理姓和正義姓。”鄧名大聲說道,親手培養一批帝''官和一支帝''隊的感覺實在很不錯。
“強盜!”任堂一臉肅穆地站在鄧名背後,無聲地評價了一句。
“接下來是我軍的檄文。”在檄文問題上,鄧名曾經和任堂有過一番爭論,如同那場關於“事急從權”和“祖宗之法不可變”的交鋒一樣,任堂毫無懸念的失敗了。
任堂希望用朝廷大義、驅逐韃虜來做這次進攻揚州的檄文主題,而鄧名認為人無信不立,既然明軍有很大的可能不強攻揚州,也不太可能在揚州附近長期駐守,那就不要對縉紳們宣揚什麼光復失地,免得讓那些心存明廷計程車人無意義地暴露,也免得將來真要光復江南時不能取信於人。
因此鄧名把檄文的調子定在“弔民伐罪”上,漕運總督的河道官兵對附近的百姓並不友好,每次漕運都會強徵運河附近的百姓拉縴,不給報酬不說,也不允許他們回家。每天夜裡都會有大量的縴夫逃亡,然後河道官兵就會突襲周圍的村莊,捕捉百姓填充空缺。
“本提督聞之,切齒痛恨,遂大興義兵,親赴揚州為民伸冤,誓為父老討還工錢,為死難者求得撫卹”鄧名大聲朗誦著手中的檄文,在他計劃中,這次漕運總督衙門和揚州知府還得出一筆銀子用來補償那些被強徵過的民夫,具體分配鄧名不會插手,他會把這筆銀子分給揚州本地的鄉鎮士紳、長老,由他們負責去尋找苦主:“林起龍一曰不退賠工銀、撫卹,一曰不具結承諾絕無再犯,本提督一曰誓不回師!”
任堂曾經激烈地反對過著檄文,認為這簡直就是赤裸裸地宣稱自己是來敲詐勒索的土匪,把這種檄文拿出來還好意思稱自己是大明官兵嗎?而鄧名反問:“我們這次去揚州幹什麼?難道不是去要銀子的嗎?出來混江湖,就要說話算數,說光復府縣就要光復府縣,說要銀子就要把銀子拿到手,這樣天下的父老才知道我們言而有信。”
“還有徽商宵小,依仗權勢,欺壓揚州父老”鄧名一直堅定地執行打擊淮鹽的政策,所以這次他在檄文中也把鹽商給帶上了,稱他們狗仗人勢,和河道官兵勾結,同樣強迫百姓給他們的鹽船拉縴——其實鄧名也沒有冤枉他們,仗著同清廷的關係,徽商在運河兩旁也幹過不少拉壯丁的事情,而且漕運總督衙門、鹽商同漕工的工頭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很多漕工都是被徵來的苦力,平時被欺凌壓迫,甚至橫死運河兩旁也無人過問。
“販良民為奴,視人命如草芥,是可忍、孰不可忍?”鄧名在檄文中宣佈,他認為鹽商除了需要和漕運總督衙門一樣賠償運河兩邊的百姓外,還需要付給運河沿途幾十萬漕工每人一百兩銀子的安家費,只要還有一個漕運工人沒有拿到應得的賠償,那徽州鹽商的鹽船就一條也別想透過運河。
鄧名希望透過這個檄文來表明自己只是針對鹽商,而不是針對富商,好讓其他營運商人安心,不至於統統投奔自己的對立面——清廷那邊。
“佈告江淮,鹹使聞之。”至於檄文的落款,也費了鄧名一番斟酌,之前他的頭銜是四川提督,雖然兩江的縉紳不少都清楚鄧名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他恐怕一些地方上的長老會感到奇怪,不明白四川提督怎麼會跑到揚州來。為了有更好的宣傳效果,鄧名毫不猶豫地修改了自己頭銜,在派人通報還在南岸的張煌言、馬逢知的同時,也派人去通知虁東、奉節。
“長江提督鄧!”鄧名鏗鏘有力地結束了自己的朗誦,之前有人反對過這個頭銜,說聽著想水師將領,不過鄧名還是覺得這個頭銜不錯,對自己的形容也很貼切。
第五十五節 敵意
明軍開始渡江的時候,揚州城內就已經亂作一團,漕運總督直轄的河道官兵多年來欺負百姓和漕工在行,但與敵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