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烽火臺和倉庫的監工軍官需要知道,他們必須明白修建這些設施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他們來到東川的唯一目的就是為進攻建昌做準備。長官也給他們透露過一些情況,吳三桂的期望就是用半年到八個月的時間沿著大道修建起一批倉庫,位於中間地帶的倉庫中,要能供應三千到五千軍隊和一千匹馬從東川向建昌往返行軍所需的糧草,而在最靠近建昌的位置,則要儲備同樣規模的人馬戰鬥一個月所需的輜重。
這並不是件輕鬆的任務,工作量很大而且要求得很急。東川的清軍一邊向前修築,一邊向前運輸,剛開始進度稍慢時,還不斷受到昆明的催促。為了預先儲備五千軍隊一個月作戰所需的輜重,昆明至少要養活施工隊一萬多人一年之久,而且運輸耗損也不在人員消耗之下,給作戰軍隊儲備下的每一石物資,付出的成本都在五石以上,
四周的軍事形勢漸漸變得越來越好,東川府的工作也進展順利。雖然沒有人煙,無法從當地籌措人力、物力,但同樣也不需要防備土匪或是明軍零星小隊的搔擾,每天只要認真督促輔兵修築就可以了。和平的曰子過久了,讓人有一種戰爭似乎已經結束了的感覺。
雖然倉庫的規模還遠遠沒有達到要求,但最基本的運輸、儲備體系已經完成,這些設施完成後,物資就不再暴露在外,損耗隨之大大降低。而且各個施工隊也有了可以補給的倉庫,不用再像以前一樣完全依賴後方前送。萬事開頭難,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圍繞著已經建成的據點繼續擴建,相對一開始的風餐露宿要舒服得多也容易得多。
同時建成的還有保護各個倉庫據點的烽火臺和了望臺。由於沒有明軍和土匪的搔擾,這些建築並不急迫,暫時還都是木結構,將來隨著更多的物資逐漸運來,建築物會進一步加固。有這些預警和偵查體系,施工可以安全地進行,儲備得到很好的保護,大軍開過來以後,可以安全地在東川府內行軍。如果將來吳三桂決定增加出徵的兵力,比如從五千人提高到八千人,作戰時間從一個月延長到三個月,那隻要進一步擴建沿途據點、運來更多的物資就可以了。
但就在前些天,昆明突然發來新的命令,並轉來建昌狄三喜請降的書信。吳三桂讓東川火速派出人馬幫助降將穩住部隊,然後把建昌的物資和人力全部轉移到昆明。吳三桂的命令中說,前去接受投降的綠營軍抵達建昌後,要徹底地摧毀建昌的所有倉庫設施,殺死所有不肯離開建昌前往雲南的人,無論這個人是百姓還是軍人。
看完命令後,陳江漢的上司評價道:好曰子結束了。
陳江漢心裡有些遺憾。建昌投降,吳三桂下令進行徹底的破壞,隨著這個目標失去戰略價值,東川這條軍事通道也同樣變得一文不值。等建昌的人和物資透過東川抵達雲南後,可想而知昆明方面絕不會再投入任何資源繼續建設東川——原本吳三桂就感到花費巨大,也就是為了剿滅雲南的殘餘明軍他才咬緊牙關投入,現在能夠擺脫這個包袱他當然求之不得。把建昌的明軍儲存物資搜刮到自己手中,不但能收回成本,看起來還能賺到一大筆。至於建昌和東川以後怎麼辦,那就是川陝總督李國英須要考慮的問題了。
因為意識到建築工作肯定會被中止,陳江漢當然也沒有了什麼動力,儘管如此,他到這個時候也只是感到遺憾罷了,但昨天收到的新的命令則讓他感到異常憤怒。
就在昨天晚上,西北方的前一個據點有急使趕來,說收到了將軍從四川行都司發回的緊急命令,命令中只簡單地說了幾句,通知他們四川行都司發生重大變故,將軍受到來自建昌和成都明軍的攻擊,一支李國英派來的四川清軍部隊此時也在四川行都司,現在他們正節節抵抗並設法返回清軍的控制區。在這樣嚴峻的軍事形勢下,將軍命令東川府的清軍立刻開始堅壁清野,各個據點的軍官應該馬上著手焚燒所有的倉庫和物資,帶領輔兵疏散進山。凡是不能帶走的物資都要立刻銷燬,烽火臺、瞭望塔還有宿營地都要徹底破壞,不留下任何可供明軍休息的建築。
“這是什麼荒唐的話?”接到命令後陳江漢就跳起來,幾乎把送信的人推出去抽一通鞭子。使者表示他所在的烽火臺也感到這個命令太令人震驚,不過這是更前方傳遞下來的,他們的長官也見過第一個開始傳遞命令的烽火臺使者,對方說他所在的據點認真驗證過公文上的印章,確鑿無誤,而且趕來報信的傳令兵還手持他們頂頭上司的令箭。
“不行,我不能下令,除非我親眼見到大人的命令和令箭。”陳江漢當時就表明了立場。他恨不得立刻插翅飛到頂頭上司面前,向對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