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震動啊。
來自吳越的官吏心裡都喜洋洋,本來和萬年都有熟絡,反正是在熟人手下做事,現在成了天下的官吏,不是吳越那個小朝廷,大家有上層樓的感覺,其實待遇是一點沒變。
“諸愛卿可能還不知吳越實際,寡人來說一下,從西洋到東海,地廣足足三五個大漢,海疆馳行數月仍在吳越疆土上。籍口2千6百萬餘,野口數百萬,牛馬之數九千萬有餘,大船上萬,漂櫓百萬。戰象三萬,車數十萬乘,戰車兩萬乘,騎士十萬餘。吳越全民皆兵,練士劍士數百萬計。年貲財兩萬萬貫餘,穀倉盈野。此富庶強盛之國也,亦即南天下之邦!”
哄一下,整個大殿互相都是交談聲,大家多有點不信,有人急著站起來問張昭,“張大人,吳越財稅收入可是如此。”
“然也,收入多,這花銷也大。”張昭如是說。
吳越的財稅收入高,稅收一部分並不佔絕對優勢,而是壟斷的貿易才是大頭。歷史上,從大漢朝起,海外貿易基本都是番商佔據大頭,利潤基本留在番商手中。我們只是賺個幸苦加工費。現在吳越的海外貿易收歸國有,國家建股份商社,直接壟斷貿易,其中利潤自然不是那種等著上門可比的。歷史上那些印度南方小邦國,都喜歡來回走中國貿易路線,光這些貿易就能養活自己國家權貴軍隊官吏,徵納糧食完全就是個國家存在需要。不光如此,在中國黯弱時期,還有海外覬覦中國財富,從海上攻打廣州等地。歷史上南北朝時期開始廣州就被番商為主的海盜、大食國國商等攻打幾次過,每次都擄掠一空。可見這些異族,除了鐵了心歸化的外,絕對不能讓他們深入我國腹地。至少這個時候保持一定的面紗,有助於威懾。歷史上南印度幾個王朝都能養戰象五萬左右,最多時期曾養戰象十幾萬,那些費用大都是從中國、東南亞的轉口貿易中獲取。吳越王國的直接貿易,一定程度上,把這些國家口中食給強搶過來。歷史上的印度南北王朝加起來,收入人口都比偶們國家多。歷史上我們大漢是一個走精兵路線,以少勝多的國家,遙望西方,蔥嶺過去就是八千萬的印度地區,兩千萬的中亞,2億5千萬的羅馬,八千萬的大廈······,真的很無語。
為什麼N多歷史小白以為偶們是以人海來拓疆的呢?就算北疆,匈奴、鮮卑、蒙古、金、契丹······哪個不是集中幾十萬人馬攻打偶們一點,以區域性優勢換取勝利的呢!人數一樣時,蠻夷軍隊很難勝過華夏軍隊的。大漢、大唐、大宋、大明都證明這一點。後世**朝,一樣證明在武器一樣時,華夏軍隊可以幾倍於蠻夷軍隊。歷史上依靠人海來打仗的反而是蠻夷軍隊,動不動裹挾百姓來攻城做替死鬼。大漢朝時期,幾萬匈奴都攻不破西域四五百人的屯田戍邊城堡。大漢朝時期有劍客數人十幾馬深入匈奴兩千裡斬殺小王而歸,比如比較著名的王越,其實類似王越的劍客在內地那就是一常人耳。為什麼不顯於朝,不被政府看重,還是那個王越的本事也就這樣,大漢朝一抓一大把。李陵的五千楚士劍客基本都是王越的水平。
武器一樣,三個匈奴兵才能和一個大漢兵戰平,武器各用自己的,大漢一個兵可以戰勝五個匈奴兵。壓根沒那些歷史小白說的偶們那麼殘廢,請別給老祖宗丟臉,自己羸弱,不要怪到老祖宗身上。大漢主力良家子為主的軍隊,一個漢兵敵十個匈奴兵是常事,壓根不眨眼的。就算大宋那般限制武力自廢武功,小規模衝突時,偶們一個大宋漢子也能斬殺幾個金蠻契丹奴。大宋輸在鉗制軍隊太緊,要不軍隊發揮主觀能動的話,步兵追殺騎兵是常有的事了。歷史上步兵追殺騎兵不是說笑,大波波、俄羅斯、大漢、大唐都有,良將精兵往往打得騎兵哭爹喊娘,甚至是以弱、以少勝強勝多的。像李陵步卒加馬車的話,五千人可以趕著五千匈奴兵滿地跑路。當然匈奴沒有十倍人數是不敢圍打漢兵的。
比較好繼承漢兵傳統的日本武士,一樣殺得兩次征伐日本的元軍大敗。元軍被颱風毀滅是在戰敗後的事,戰敗後退縮海上被毀船的。好在日本當時還算懂事,斬殺全部蒙古、色目,對漢人網開一面,都留在日本。當然元軍中漢人沒出力也是真的,壓根不想替蒙元做替死鬼。
曹操站立起來,“陛下,合併的話,吳越的收入也是大漢的收入,那麼臣下有監管財賦的權力否?”
曹操現在光棍了,反正要個好名聲,自然不怕得罪吳越太上王,那個吳越大王還不在眼裡。
皇帝微微皺眉,“百廢待興,一樣樣來。這監管總是免不了的。今天說的是合併事項,監管是今後再議,請監察院長不要扯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