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成書於雍正六年(1728年),但未見有清刻本行世,現在所見到的只有辛亥革命以後的鉛印線裝本和平裝本。
第七節海國圖志
清魏源撰。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道光進士。官至高郵知州。和龔自珍同屬主張〃通經致用〃的今文學派。鴉片戰爭時,在兩江總督裕謙幕府,參予浙東抗英戰役。他是清代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一生著述甚豐,鴉片戰爭前主要有《書古微》、《詩古微》、《默觚》、《老子本義》等,鴉片戰爭後主要有《聖武記》、《道光洋艘徵撫記》、《海國圖志》、《元史新編》等。此外,還協助江蘇布政使賀長齡編成《皇朝經世文編》。
《海國圖志》是在《四州志》的基礎上幾經增補編輯而成的。《四州志》是根據英人慕瑞()著的《地理大全》Murray編譯的,文字經過林則徐修飾,主要概述世界各國史地政治情況,全書約八、九萬字。林則徐被革職後,將此書和有關外國資料交給魏源,囑其編撰《海國圖志》。魏源遂以《四州志》為基礎,廣泛蒐集中外有關著述,增補整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二月撰成《海國圖志》五十卷,共計五十七萬字,較《四州志》內容增加了五倍多,另有地圖二十三幅,洋炮圖式八頁。五十卷本刊行後,國內爭相傳誦。魏源復加增補,擴為六十卷,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刊於揚州。這次刊行增入西南洋、希臘等四國,五印度沿革總考,歐洲總沿革,北洋普魯社國、璉國(即丹麥)以及外大西洋墨利亞(美利加)洲,及南洋西洋各國教門表,中國西洋曆法異同表,中國西洋紀年通表等。西洋技藝部分,五十卷本只有附錄一卷,六十卷本增為八卷,其內容原來只介紹洋炮,六十卷本增加火輪船、地雷、水雷、望遠鏡等器藝的製造和使用方法。此後,繼續加以補充,並且親到澳門、香港等地遊覽採訪,終於竭十年之力,編成《海國圖志》一百卷,於咸豐二年(1852年)刊於高郵。百卷本全書約八十八萬字,各種地圖七十五幅,西洋船炮器藝等圖式七十五頁,還增補了地球天文合論、國地總論等九卷,各卷並增添了很多新見資料。地誌部分擴充到六十六卷,西洋技藝增為十二卷。百卷本卷目如下:
卷一:籌海篇:議守上、下。
卷二:籌海篇:議戰、議款。
卷三:海國沿革各圖、地球正背面圖、亞細亞洲各圖。
卷四:利未亞洲各圖、歐羅巴洲各圖、亞墨利加洲各圖。
卷五:東南洋海岸諸國、越南。
卷六:越南分國沿革。
卷七:暹羅。
卷八:暹羅本國沿革。
卷九:暹羅屬國今為英夷新嘉坡沿革。
卷十:緬甸。
卷十一:東南洋海島諸國、呂宋、呂宋所屬島。
卷十二:荷蘭屬島、大島、英荷布路三夷分屬地間等島。
卷十三:英荷二夷所屬葛留巴島。
卷十四:附葛留巴所屬島。
卷十五:英荷二夷所屬亞齊及三佛齊島。
卷十六:英夷所屬新阿蘭島。
卷十七:日本島。
卷十八:東南洋諸島形勢。
卷十九至卷二十:西南洋各國、五印度總述上下。
卷二十一:中東印度分述。
卷二十二:北南印度分述。
卷二十三:西印度巴社國。
卷二十四:西印度阿丹國。
卷二十五:各國回教總考。
卷二十六:西印度如德亞國。
卷二十七:天主教考。
卷二十八:南土魯機回國。
卷二十九:五印度沿革總考、附恆河考。
卷三十:中印度沿革、東印度沿革、南印度沿革、西印度沿革、北印度沿革。
卷三十一:北印度西北鄰部附錄。
卷三十二:北印度以外疆域考。
卷三十三:利未亞洲總說、東利未加阨日多國、未利未加阿邁司尼國。
卷三十四:東利未加分隸他國兼攝者八國、北利未加分隸他國兼攝者四國、南利未加分隸西洋各國兼攝者五國土酋自主者四國。
卷三十五:西利未加二十四國。
卷三十六:中利未加二十五國。
卷三十七:歐羅巴洲總沿革。
卷三十八:布路亞國。
卷二十九:大呂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