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從危機中挽救了羅馬的是平民出身的優秀職業軍人——瑪裡烏斯(公元前157至公元前86年)。他的想法是:不再依靠那些有能力自備裝具的有產市民,轉而提供武器和薪金給無產市民,並以合約的方式保障他們在退役後能夠得到一定的土地。此舉大大促進了羅馬軍隊的職業化。由於裝具不再取決於私有財產,因此所有士兵們的裝備與訓練得以統一標準化。新一代步兵的裝具與哈斯塔提和布靈吉佩斯相當,都配備有盔甲、大型方盾“斯邱託姆”、短劍“格拉蒂斯”和兩枝投槍(‘皮魯姆’或是‘皮拉’)。維利特斯這一兵種被廢止,步兵中不再有輕步兵和重灌步兵之分。但是騎兵的裝備與職能,在瑪裡烏斯的改革前後並無變化。在軍團的編制上,進一步貫徹了標準化原則。一個軍團由10個營構成,每個營編內有6個排,每排兵力為80人。不過,各軍團的第一營均由5個160人的排構成,因此,在編制上,軍團的步兵總兵力應為5120人。在實際運用中,為了保證軍團步兵實戰能力的均衡以及運用方便,一般情況下兵團總兵力大多為2000到3000人,最多不過4500人。在軍團編制中的騎兵,減少為4個騎兵隊共計128人——這主要是因為依靠沒有羅馬市民權的外籍軍團組成的輔助軍(阿庫西里亞)來提供精銳騎兵已成慣例。而投石兵、弓兵等傳統上的輕裝步兵,也多由輔助軍充任。這些輔助軍基本上以營或騎兵隊為單位,配屬給羅馬將官充當野戰軍或是守備隊。內亂(公元前49年到公元前30年)結束時,勝者屋大維(奧古斯都皇帝)麾下的兵力多達50萬。但他在獲勝後迅速裁軍,將常備部隊精簡為由30個軍團(不過,其中的3個軍團在公元9年爆發的託伊特堡森林會戰中被全殲)連同輔助軍共計約30萬人。在奧古斯都皇帝治世後期,他還組建了臭名昭著的皇家近衛隊(普拉埃託利亞)。近衛隊的編制單位為每營480人的步兵營和32人組成的騎兵隊。在野戰時,軍團一般以2至3個營的縱深進行佈陣。軍官和士兵全部實現職業化後的新生羅馬軍團紀律嚴明、士氣高昂、戰技精熟,冠絕一時。營不再是行政管理上的單位,而是擁有高度機動性和自由度的獨立戰術單位。司令官得以將一至數個營作為總預備隊配置在陣地後方,適時出擊;或是隨時從本隊中分派出以營位單位的分遣隊,隨心所欲地排布構思中的理想陣型。這種“科霍爾斯戰術”在以步兵為主力的歐洲戰場上無往不利。但在亞洲平原上與機動力超絕的波斯騎兵對戰時卻吃了不少苦頭。馬略的軍制改革,似乎成功地挽救了搖搖欲墜的共和政體下的羅馬軍制,但用長遠觀點來看,由傳統型的國民軍向職業軍隊的轉變,必然帶來軍閥勢力的擴大,而終將毀滅共和政體本身。在悽慘的內亂結束後,終於出現了打倒並吸收了全部軍閥勢力的唯一的最高權力者——帝國皇帝。
第一百五十二章 直接南下
第一百五十二章直接南下
北面羅馬軍隊的來臨讓劉瑞十分的頭疼,是吃也吃不下,覺也睡不香。一來羅馬軍隊並沒有侵犯大漢的領土,可是這還是是
讓劉瑞擔心不已啊,畢竟這是一支和自己的軍隊齊名的強大軍團。
同時他也在仔細的分析著兩軍之間的優劣,大漢和羅馬一東一西,在地球的兩極建立起了強大而繁榮的國家。眾所周知,由
於戰國時代開始的社會制度變革,擺脫了奴隸制度,在比較完善的封建耕作制度下,再加上冶金技術,製造技術和農業技術的發
展,漢朝的農業經濟達到鼎盛。羅馬王朝仍然處於奴隸社會,並在向農奴制轉移,其農業經濟明顯不如當時的漢朝。但羅馬也有
自己的經濟優勢。由於地理的優勢和重商傳統,其商業比較發達。而且羅馬王朝發展了獨特而兇殘的戰爭經濟,在向外擴張和徵
服的過程中,羅馬的財富急劇擴張。從經濟實力上來說,可謂各有千秋。下面將從軍事實力來看這兩個當時的最先進的文明。
在軍制上,漢朝保持了秦朝高度集中和統一的特點。武帝時期,以“中朝”馭“外朝”,削弱王國諸侯,加強對軍權控制;
在頻繁用兵過程中,軍隊結構、兵員徵集等不斷變化,騎兵上升為重要兵種.募兵制逐漸施行。東漢初,裁撤郡隊,取消都
試製度.以募兵制漸代徵兵制,使國家軍力遭到削弱。漢朝的常備部隊並不多。漢朝軍隊包括京師兵、郡國兵、邊防兵三個部分。
三者結合,構成軍隊的整體。各地的郡縣軍隊定期進行操演戍守。漢軍在戰役前往往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