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第16 章概括了毛的文化大革命的理念基礎——“兩條路線的鬥爭”及海外觀察者對這一歷史程序的灼見。毛的動機或許並不神秘:首先,作為一個浪漫的革命者,他只想繼續做他擅長的,以階級鬥爭為名發動群眾批判現行的機構。其次,他權炙可熱,判斷失誤。這讓人不禁聯想起以普通人身份建立明朝的皇帝。他趕走了蒙古人,統治中國達30 年(1368 以後)。但他後來變得偏執瘋狂,下令處決了許多他最親近的支持者。毛後來同樣疑神疑鬼,急躁冒進,希冀一夜間完成巨大的社會變革。他同斯大林一樣。從他們身上人們可以看到革命如何產生堪稱暴君的獨裁者。他們毀掉自己的革命同志。中國的方式是“再教育”,而不是秘密處決。
拋開毛的個性不談,我認為解釋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應分析傳統文人的階層的特點。他們透過考試製度被篩選出來,服務國家。幾個世紀的教育以至文字都強調儒教正統性,農民被排斥於政治運轉之外,只有受過教育的人方能參與政治建構。農民除了忍辱或起義很少能從政治中受益。在發動群眾方面,毛擅長迎合大眾中普遍存在的反知識分子和仇外心理,嘲笑知識精英的價值。他是引導群眾,抑或是面對已經群情激憤的人們,是值得商榷的。在事情發生後不久的今天看,毛的個人領導才能似乎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