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密的談判後,卡特總統於1978 年12 月宣佈自1979 年1 月1 日起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不再承認臺灣的中華民國。1954 年的美臺軍事協議於1980 年1 月1 日終止,但是美臺間的商業、文化和其他關係以非官方名義繼續保持。在此基礎上中國副總理鄧小平於1979 年1 ; 2 月訪美。美國在30 年後終於轉變了態度,承認了40 年代中國內戰的勝利者。我們最終承認一箇中國的代表者是北京而不是臺北。
同時,我們並未拋棄我們長期的盟友、委託人——臺灣政權。1979 年3 月10 日,國會透過了《與臺灣關係法》。在即使沒有外交承認的情況下,它使美國的法律和法規在臺美關係中得到全面貫徹,並得以延續。因為臺灣仍然要求承認它為中國惟一合法政府,並不以任何方式尋求成為獨立國家或“臺灣共和國”,我們的選擇相對容易得多。我們不能永遠鼓勵臺灣“統一”中國的幻想,但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一個事實即臺灣是中國惟一一個四面環西太平洋的省份。
《與臺灣關係法》允許在臺灣建立一個美國機構,由原來的外交事務官員任職,在所有的美國法律和法規的基礎上處理臺美關係,這些法律和法規包括在1979 年1 月1 日前生效並且繼續有效的條約和國際協議,即使臺灣當局不再承認。臺灣方面為這異乎尋常的關係安排的對等機構叫北美事務合作局。雙方均為非官方。在此基礎上臺美關係和美國在臺投資繼續增長。我們也繼續把防禦性武器售予臺灣。我們悠久的帝國主義遺產也未完全被清算,仍然在中國的國內政治中保持著存在。
簡而言之,由於中美兩大國存在諸多共同利益,一方面美國政府擬定兩國正常化的政策,一方面國會採取保護、鼓勵我們同臺灣的經濟及其關係的政策。隨後出現的問題是:我們在不同層面上同雙方保持著關係,一個是官方,一個是非官方。此情形應視為歷史產物,否則我們會感到難於理解。美國的擴張(或帝國主義)、中國的現代民族主義皆可溯源過去,如今又一勾勒著當代政治圖景。結果中美關係仍然在錯誤路上搖擺不定,不同的價值觀和利益使雙方彼此摩擦。1980 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納德? 里根宣佈他的加強美臺關係的主張,他忽視了歷史背景,其後北京和華盛頓長期陷入爭吵。雙方經過談判最終在1982 年8 月發表了聯合宣告,由卡特開始的兩國關係正常化重新得到鞏固。美國保證不再提高援臺軍事規格,並於將來某時終止軍事援臺。
雙方彼此瞭解對方的不同動機有助於接受對方的不同點,這是我們的希望所在。基於面臨共同問題的真正合作,當今美國有機會共同和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建立友誼。我們可以在——教育、工業化、軍備控制、能源、食品、人口、汙染等方面攜手合作。我們應抓住這一機遇。
引篇
第01章 中國景觀
中國人民生活的根本問題,常常可以從空中一眼看出:受到侵蝕的棕黃色丘陵、混濁江河氾濫的平原、小塊小塊的綠色田地,以及攢聚在一起形成村落的簡陋茅屋、錯綜如網狀的銀白色水稻梯田和水路,是無數世代折斷腰背苦力勞動的見證——這一切都是由於太多的人,過分密集在太少的土地上,從而使人們為了維護生命,耗竭了土地資源以及人的智慧和耐力。
現今在這人民共和國裡,小塊零散的耕地已被有效地併成較大的田地,沿著新的公路和山上,種植了數以百萬計的樹木,從電泵抽出來的水充滿了新修築的池塘和灌渠。中國的面貌已經改變了。但人口已經增加了一倍:現今已約有10 億之眾。
南北對比
凡是飛過大陸中國那一望無際的灰色雲天、薄霧和晴空的任何一位旅客,都會顯眼地看到兩幅典型的畫面,一幅是華北的畫面,一幅是華南的畫面。在北京以南幹早的華北平原上,那曾是中國文明最早成熟的地方,那裡你可以在夏天看到漫無邊際的綠色田野,散佈著一簇簇較深的綠色植物,那些就是土牆圍著的村落中的樹木。這很像我們中西部的景色,那裡的農家和樹叢分散在大地上,彼此相隔約半英里。但我們那塊玉米地帶裡的一個農莊,在華北平原上卻是整整一個村落。在衣阿華或伊利諾斯州的田野裡,與四周鄰居相隔半英里的一個美國農家所住的地方,連同他們的倉庫和畜棚,在中國卻成為幾百口人居住的、點綴著一些樹木的整個村社,它同鄰村也相隔大約半英里。美國人民儘管在歷史上也以務農為本,可是體會不到人口稠密之苦,而這對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