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點上,李利的態度極其堅決,毋庸置疑,因為他有足夠的時間培養兒子,選出一位德才兼備的繼承人。眼下他的長子李昊已有十一歲,餘下幾個兒子與李昊一般大,十幾個兒子之中最小的現年也有五歲,而李利如今只有二十九歲。因此他有大把時間培養兒子,只要擠出一些空閒,就能親自教育他們長大成人。即使這樣,等到他們長大之後,李利仍是年富力強的年齡,可以親手挑選繼承人,繼而把他扶上馬、再送一程,完全不是問題。只要他稍加留心,一旦發現內鬥的苗頭,他就能及時出手制止,從而妥善安置,善加引導,不至於兄弟相殘,如此就能杜絕宮廷內鬥。
正是因為子女眾多,李利才會決定,即使自己的兒子長大成人了,也不用賜封他們爵位。讓他們之間不會過早的產生地位差異,不要人為的給他們設定障礙、增加矛盾,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安安心心、和和睦睦的一起長大,然後憑藉自己的能力獲取功名,從而決定日後的發展方向和地位。這是李利的執念,也是堅若磐石的信念。既然養育了這些孩子,就要對他們負責,就要教育好他們,絕對不能發生兄弟相殘之事,否則他李利的人生就是殘缺的,就是一個失敗者。
封賞群臣之後,就是盛大的閱兵儀式。
這是此次登基大典的重頭戲。為了確保閱兵萬無一失,李利早在半個月前便抽調桓飛帳下飛熊營、許褚帳下青龍營、高順帳下陷陣營、甘寧帳下錦帆營和駐紮在豫州的武威營等五營兵馬入京,與拱衛京畿的典韋帳下虎賁營組成六支三軍齊備的閱兵隊伍。經過半個月的集訓之後,重新更換裝備的六支兵馬進入皇家校場,向十四個番外使團和兩大諸侯國使團展現軍威。戰騎衝鋒、步軍演陣、水軍馳射,三軍隊伍如臂使指,威武雄壯,每一支隊伍的出現都讓前來觀禮的使團見之色變,深深為之動容,震驚不已。
建國之後的第三個月,隨著晉帝李利頒佈了一道震驚天下的詔令,由此拉開了三國大戰的序幕。
第221章 燎原之火
冬去春來,萬物復甦。△↗
轉眼間,西晉立國已經兩月有餘,西京長安秩序井然。
六部二十四司相繼成立,各項事宜逐漸步入正軌,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
陽春二月,放眼北國山河,山青水綠,春意盎然,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參加登基大典的三十餘萬大軍相繼離開長安,但拱衛京畿的兵馬仍有二十萬之多,駐守在長安四郊。
依次是:駐守南郊的是桓飛帳下飛熊重甲騎兵,駐守北郊的是馬帳下龍驤營,駐守西郊的典韋帳下虎賁營和駐守東郊的高順帳下陷陣營。四營兵馬駐守城外,駐紮在城內的依然是金猊衛禁軍,不過禁軍此時已經由之前的三萬戰騎擴編為五萬人馬。
除此之外,長安城裡還有三萬城門守軍,由李利的家將李徵擔任執金吾,隸屬兵部尚書賈詡直接管轄。
正午時分,李利駕臨皇家學院,巡視包括太醫院、軍事學院和太學院在內的三所院校,大儒蔡邕、華佗、張機、孔融、李玄、郭嘉和李摯等人全程陪同。
自從去年十月中旬建國之後,長安太學院便更名為皇家學院,由李利親自擔任院長,卻不參與日常管理。只是掛名而已。即便如此,老泰山蔡邕也頗為不滿。遂以此為藉口,要求李利增加學院的辦學經費。擴建院舍,聲稱只有這樣才能配得上皇家學院的稱號。
蔡邕本意是牢騷,宣洩不滿情緒而已,卻不料李利竟然滿口答應了,並立刻付諸於行動,在渭水東岸規劃新校區,半個月前正式動工修建。蔡邕先後三次趕到新校區實地檢視,現新建的校區規模比現有的太學院足足大了五倍,建成之後足可容納三萬以上的學身學習生活。
眼見於此。蔡邕起初半信半疑,並不信以為真,還以為李利故意敷衍他,畫一張大餅讓他充飢,實際上也就是做做樣子,根本不會將如此巨大的開支用在建設學院上面。事實上,蔡邕之所以對李利心懷不滿,並不是因為學院的辦學經費太少,而是因為他大半輩子都效忠於漢室。卻不料漢室終究還是亡了,被他的乘龍快婿李利取而代之,踩在漢室的基業之上建立了晉國。為此蔡邕心中頗感失落,始終邁不過這道坎兒。於是就找李利洩不滿,故意找茬,並且還是獅子大開口。動輒索要數千萬辦學經費,美其名曰:“學院要擴大招生。要提高老師們的生活待遇,改善學生的住宿條件。等等”。理由很多,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他老人家心裡不舒服,李利也別想安生。
然而蔡